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3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巴黎橱窗] 滤镜在摄影中具体应用实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03:4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滤镜

        摄影师可买到的不同类型的滤镜有几百种,这些滤镜以广泛的不同方式改变影像。有的造成眼花缭乱和梦幻般的效果,有的对某些摄影类型特别重要看出它们实际所起的作用。

        滤镜还可以用来保护镜头前面极易受到损坏的镜片,防止受到磕碰和划伤。为此,许多摄影师长期使用UV镜或天光镜。UV镜是用来减少达到胶片的紫外光的光量;这些滤镜在高地或沿海外景地特别有用,因为它们有助于减少在这种地方拍摄远景会产生的蓝色调。它们还可以帮助减少烟雾。A1A天光镜类似于UV镜,但它是琥珀色的,会给照片带来些许暖调。

滤镜系统

        滤镜,与其它摄影器材相比,相对来说并不昂贵——但是当你收集的滤镜多起来时,总花费可能不久就会攀升。为此,仔细考虑下面3种滤镜系统中你要买哪一种才划算。方形和圆形系统是最流行的。令人头痛的是,方形系统中有些滤镜实际上是圆的,因为偏振镜和星光镜需要能够随意自由转动。

圆形滤镜系统






        圆形滤镜装在金属螺纹上并可以拧在镜头前面。每个滤镜的大小(和价格)将取决于所使用镜头的滤镜螺纹。如果使用二个或更多的镜头,那么每个镜头都可能需要不同尺寸的滤镜。但是,如果尺寸差别很小,它们可以用转换器来克服(人们所说的滤镜安装环)。

方形滤镜系统





        方形滤镜可以插入拧在镜头前的滤镜框中。使用同一个滤镜框,一个滤镜可以用在不同尺寸的镜头前,办法是简单地改变一下转接环。通常两种尺寸的方形滤镜一起销售:一个供36—62毫米的滤镜螺纹,另一个供48—82毫米的螺纹。方形滤镜与圆形滤镜相比用起来麻烦一些,特别是对于需要长久使用的滤镜。

明胶滤色片系统








        滤镜系统的第3种滤镜类型使用薄薄的明胶片。它们可以通过架子放在镜头前,可以使用夹子或框子把滤色片固定在架子上,或者手持在镜头前。它们在摄影室外实用性不大,主要用于彩色正。好处是滤色片可以很大,足以用来过滤光源。



中灰滤镜

        这种滤镜仅仅可以减少达到胶片的光量。当你想使用较长时间的快门速度,或者要不然你可能在这种照明条件下选择较大的光圈时,你可以使用这种滤镜。因此,为了创造模糊效果或者当你需要使景深达到最小限度时,它可能非常有用。当在大白天需要采取许多秒钟的曝光时,例如,为了使人群从繁忙的火车站消失,你可以使用中灰滤镜。








慢快门速度拍摄:



        拍摄这幅瀑布照片使用了中灰滤镜。这一滤镜减少了达到胶片的光量,允许选择4秒的快门速度。这种长时间曝光使得瀑布变成了云状的白色泡沫,否则是不可能的。


黑白胶片用滤镜

        通过使用带有单一的相同颜色的滤镜,改变黑白胶片的色调平衡是可能的。例如,当使用绿色滤镜时,影像中绿色物体造成的灰色调看上去会更明亮。同时,绿色滤镜对红色物体会产生相反效果,使得它们在胶片上看上去调子更黑。

        浓重颜色的滤镜在黑白风光摄影中非常有用,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改进云彩和天空之间的反差。红色滤镜特别令人难忘,能把蓝色的天空变成黑色——出现这种情况部分是因为胶片对我们无法看见,而胶片可以看见的紫外光作出的反应。橙色滤镜能产生一种稍微不太明显的效果,而黄色滤镜可能是需要的,以便记录下我们实际记忆的天空。有些滤镜可以像它们用于彩色胶片那样用于黑白胶片。其它滤镜,如像校正色调的滤镜,则是多余的。但是,几乎专门为使用黑白乳剂而设计的滤镜则有许许多多。
改变色调范围

        对于各种彩色滤镜来说,那些用于黑白胶片色调调整的滤镜能减少达到胶片的光量,同时使长时间曝光成为需要。如果使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内置测光表,这一点可以自动校正。
沙发
发表于 2012-7-30 06:39: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好好学习了
板凳
发表于 2012-7-30 09:25:41 | 只看该作者
好吧,很适合我现在用啊
地板
发表于 2012-7-30 12:13:55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觉得还不错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3 05:49 , Processed in 0.025892 second(s), 19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