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出租车假币陷阱显市场混乱
图为被警方查扣的涉案车辆。27辆涉案出租车被警方查扣 温州网讯 昨天,“3·23”专案组对27辆涉案出租车的租赁等情况展开逐一调查。7月26日,温州警方经过4个多月的侦查后,摧毁了一个长期盘踞在我市出租车行业,贩卖假币并持有、使用假币进行诈骗、盗窃、抢劫、抢夺的职业性犯罪团伙。落网的27人中,利用假币对乘客实施作案的15名“黑的哥”有10人有违法犯罪前科,部分没有从业资格证。
原本为乘客服务的出租车,怎么会成了不法分子侵害乘客的作案工具?有前科、没从业资格证,这些“黑的哥”又是钻了出租车租赁上的哪些漏洞?
15名“黑的哥”10人有前科
昨天,专案组开始约谈涉案出租车的车主和承包人,对出租车如何流向犯罪嫌疑人这一环节展开调查。警方表示,如发现车主或承包人在租车过程中触犯法律,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警方介绍,涉案出租车流向犯罪嫌疑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车主将出租车租给司机,司机如临时有事,为避免白付租金会将车转租给老乡或熟人;另一种是车主将车租给承包人,一些承包人对手中的车子调配时如发现有车没人租,可能会联系一些“编外”司机。正是这种租车随意、层层转租,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据了解,市区共有3700多辆出租车,车主有3300多个。我市一出租车公司负责人称,该公司有400多辆出租车,其中300多辆为挂靠车辆。挂靠车辆中,七成以上被“二包”(指二次转包租给他人,甚至“三包”、“四包”)。该负责人说,挂靠车辆的驾驶员,公司难监管到位。公司的百来辆车驾驶员则是公司直接聘用,实行白班、夜班驾驶员相互监督制度。驾驶员如有违规操作,公司基本能掌握。
该负责人认为,出现“假币陷阱”,根本原因就是车辆被转租,对驾驶员失去监管。
疑犯交代租车伎俩
王甲37岁,王乙30岁,河南固始人,两人为叔侄关系,均在我市开过出租车,王甲曾因调换假币被运管部门注销从业资格证。5月份以来,两人开始结伙作案,王乙负责驾车,王甲假扮乘客。7月26日,两人上路准备物色乘客作案时被专案组民警抓获。经初步查实,两人共作案30多起。昨天下午,记者见到了正在接受审讯的王乙。
记者:怎么会想到去作案?
王乙:被老乡拉下水,他们说温州出租车好租,假币骗人成功率高。
记者:作案的出租车是怎么租来的?
王乙:我有从业资格证,所以我租车很方便。
记者:没有资格证的,又怎么租车?
王乙:他们不会去公司租,会通过熟人、老乡介绍去“二包头”那里租。
记者:没有从业资格证,他们肯租给你?
王乙:有些人愿意。如果租车人没有从业资格证,就拿不到燃油补贴,出租人就可以把这钱吞掉。还有,没证的人租车租金相对高些。
擅自转包管理存盲区
温州出租车行业协会副会长池定芳说,多次转包导致对出租车驾驶员的难管理,“有些车被转包后,连车主都不知道谁在开自己的车”。
池定芳说,出租车被转包,更深层的原因是因绝大多数出租车私营所致。车子在私人手里,车辆租赁后,车主只顾向下家收取租金,对车辆没尽到监管责任。按规定,出租车不能被转租,可实际上,职能部门对此管理存在很大难度。
针对擅自转包出租车这一乱象,市政协委员叶育登说,私营制经营让每辆车都“各自为政”,这就造成了出租车营运涣散的现实。对于职能部门来讲,管理上难以扭成一股绳,也势必出现管理盲区。
叶育登认为,驾驶员违法行为,车主也应负有连带责任,因为车被转包或转租成了“作案工具”。所以,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职能部门应该对车辆实施惩罚考核,让车主负起监管责任,对其实行一定约束。
对于出租车“假币陷阱”,本报市民考察团成员、在温州客运中心从事站务工作的徐双涨深有体会。他说,在车站工作中,经常会碰到遭遇“黑的哥”假币掉包的乘客,一些乘客去车站售票窗口买票时,发现钱是假的,那时才回想起在出租车上遭遇了“假币陷阱”。这种现象存在好几年了。
徐双涨说,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来解决问题。出租车“假币陷阱”屡打屡现,众人皆知,这说明该现象由来已久。既然都知道出租车“假币陷阱”的根源在哪,为何不采取措施将其“盖”上,为何任由其玷污我们的“窗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