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牵红线 法国热携手中国热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吴滨滨、慕容北京报道】奥朗德展开首次访华之旅。巧的是,这个春天也将见证中法文化交流的“7年婚姻”——具有两国文化交流代表意义的“中法文化之春”在华举办已有7年。
中国民间素有婚姻的“七年之痒”一说,但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周子牧表示,“中法文化之春”已经发展成为法国境外最大的法国艺术节,以及中国境内最大的外国艺术节。随着奥朗德总统的访华以及明年中法建交50周年的临近,两国将有更密切的文化联系,这段婚姻没有“七年之痒”。
中法共渐——“文化年”与“文化之春”兴起
2013年4月10日,北京法国驻华大使馆内,宾客云集,一派节日气氛。一只两层楼高的红白蓝三色相间热气球漂浮在使馆花园的草坪上,柔和的蓝光点亮夜空。
当晚,“中法文化之春”在此开幕,从4月10日至7月3日期间,它将为北京、上海、广州等23座中国城市的观众奉上一场具有浓郁法兰西风情的文化饕餮盛宴。
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女士在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特别介绍到,此次中法文化之春的宣传图标设计成一个红白蓝三色相间的热气球造型,正象征着“法国走向中国的旅程”。
1999年和2000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互访时共同确定,两国将合作举办中法文化年。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了文化年;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了文化年。
回顾当时在法举行的中国文化年,周子牧(Anthony Chaumuzeau)仍记忆犹新。“当时我正好在法国,参与了中国文化年的一些活动。我记得(2004年)农历春节时,香舍丽榭大道上有盛大的游行活动;还记得埃菲尔铁塔连续几周被红色灯光打照着,披上了中国红。”周子牧说。
“中法文化年”圆满结束之际, 时任两国元首胡锦涛和希拉克希望能将两国文化交流持续下去,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中法文化之春”由此诞生。
2006年,第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京开幕时,时任法国驻华大使高毅说,中法互办文化年燃起了两国文化交流中的激情,两国人民重新认识了对方的文化,举办“中法文化交流之春”说明两国在文化交流上决定“结婚”,未来两国的文化交流将是长期的。
谈起这段维系7年的婚姻,周子牧笑言,两国的婚姻依旧甜蜜。“7年前,中法文化之春还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现在已经长成快8岁大的孩子,而且还在茁壮成长。”他说。
从第一届的10个城市、100场文艺活动到第八届的23所城市、134项文化表演。7年间,“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今年新增了贵阳、绍兴等二、三线城市。
周子牧认为,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很大,对外国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些城市传播法国文化,相比在一线城市意义更大,效果也可能更好。”他说。
艺术创新——“在文化中生活”
谈及节目筛选标准,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今年“中法文化之春”的艺术总监黎静(Bérénice Angremy)介绍,最主要的标准是创新性,即能否带给观众惊喜。除了电影、戏剧、舞蹈、音乐等传统元素,本届“中法文化之春”还增加了新马戏、多媒体互动灯光展、漫画音乐会等新潮艺术形式。
胡玉龙曾是北京语言大学的法语系教授,如今虽然已退休多年,但每年他都会接到法国使馆的邀请,请他参加“中法文化之春”。多次参加活动后他认为,法国的表演艺术包含不断创新的思想,这种思想经久不衰,一浪接着一浪,值得中国艺术家借鉴。
八年来,中法艺术家通过文化之春搭建的平台建立持久的合作,也是黎静他们喜闻乐见的。黎静介绍,两年前通过文化之春来华表演的一家法国舞蹈团,结识了中国的一家舞蹈团,最近正在法国合作演出。他们从报纸上读到了这一消息,很惊讶,但更多的是欣喜。
谈及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黎静表示,通过“中法文化之春”,他们不仅介绍法国文化,更要分享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在文化里”。“生活在文化里很重要,中国的年轻人应该学会在文化里找到快乐,这才是法国文化的真谛。”她曾和不少中国年轻人有过交流,发现这一理念被他们中的许多人认可并实践。
除一年一度的“中法文化之春”,在推广法国文化方面,法国政府还做了大量的工作;法国外交部在各国设立的资助出版的“傅雷计划”就是其中的一项。周子牧介绍,“傅雷计划”在华已经开展了20多年,帮助中国出版商购买法国书籍的版权,支持翻译家将法国作品翻译成中文书籍。此外,法国驻华使馆还设立了“傅雷翻译奖”,鼓励翻译法国文学的译者;创建了“傅雷俱乐部”,请翻译、出版商定期参加讨论。
明年,中法两国将迎来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周子牧透露,今年11月,卢浮宫的一批珍贵藏品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明年会举行更大规模的文化活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