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包”的童年 中国洋留守儿童用视频通话过春节
父母在海外打拼,孩子多半由爷爷奶奶带大,或寄养在亲戚家。(图片来源:福建《海峡都市报》)过年的脚步近了,无数人都奔波在回家的路上。然而,即将满4岁的郑浩宇,在这个春节却只能与父母远隔大洋,用视频通话来共同守岁。在福州长乐猴屿乡,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拥有美国护照,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被父母“打包”送回家乡,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抚养下度过童年。等到他们5岁左右,会被再次“打包”送往国外,接受另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洋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挣钱,要高强度工作,例如一天工作13个小时,无暇照看孩子。幼时被“快递”回国在长乐猴屿乡安静的弄堂小路上,福建《海峡都市报》记者遇到了不少“洋留守”儿童,他们中最大的快4岁,最小的刚刚1周岁零1个月,“基本都是出生5个月时被送回国的”。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告诉记者,父母在国外工作十分辛苦,没法照顾孩子,而国外的法律规定又十分严格,例如不得把幼童独自留在家中,于是他们的父母集体选择了一种“经济实惠”的方法——花费1000美元左右,让老乡或专门承接“美国—中国”双向快递小孩业务的公司,从国外将刚刚4~5个月大的孩子“打包”回国,交给在国内的爷爷奶奶们,等孩子稍大时,再接回国外继续抚养。一位留守儿童的爷爷告诉记者:“孩子4个月时就被寄回来了,现在一岁多了,还没见过父母真人。我是指着照片让他学会叫‘爸爸’的。”渐渐被淡忘的中文名“你叫什么名字?”记者向其中一个孩子发问,他看了一眼,别过头去。“他叫Danny。”他的奶奶回答道。“Danny?那中文名字呢?他没有中文名字吗?”记者问。“中文名?叫……叫郑……忠凯吧!”“是哪个‘zheng’?哪个‘kai’?“这个,我也不知道……”Danny的奶奶尴尬地摇了摇头。在一旁的猴屿村干部解释,现在很多这样的孩子都是叫英文名,父母和他们视频通话时也是喊英文名,美国护照上更是只登记英文名,所以孩子的中文名也渐渐被淡忘了。将来“接轨”的担心记者采访到的几个洋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美国,有的在德州,有的在印第安纳州,有的在纽约,父母为家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也彻底失去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在国内长大的孩子,刚到美国往往适应不了,教育方法太不一样了。”郑浩宇的爷爷告诉记者,他很担心孩子到美国后“接不上轨”,因为东西方教育观念相去甚远,不少孩子在国内养成了比较骄傲任性的性格,到了美国后,发现根本没人理会自己,性格很容易变得阴沉。有教育专家表示,“洋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经历,因为长期被寄养,很多孩子虽然外表光鲜,但内心非常脆弱。在采访快结束时,4岁的郑浩宇缠着爷爷要买新的玩具大车,说着说着不禁哭了起来,在爷爷的安慰下才破涕而笑,羞涩地抱着爷爷的脸亲了起来。“浩宇,你想爸爸妈妈吗?”“想啊。”“那你喜欢美国还是这里呢?”他眨了眨眼睛,低头不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