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大师担当文化大使
中国艺术大师担当文化大使—《第一届斯特拉斯堡中华文化艺术周:洪耀与刘玉山绘画艺术联展》侧记董家岐近年来,在远离巴黎的欧洲之都斯特拉斯堡,举办了一些大型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电影周(2012,见《晶莹剔透的红水晶》一文)、中华小姐欧洲赛区选美(2013,见《美丽欧洲的中华之光》一文)、欧委会中国画家个人画展(2013,见《欧委会中国画展随感》一文)等;2014年5月5/10日又隆重推出《第一届斯特拉斯堡中华文化艺术周:洪耀与刘玉山绘画艺术联展》,给当地法国民众和华人华侨带来了一场清新的文化盛会,受到各界广泛欢迎。今次斯特拉斯堡中华文化艺术周系由《法国欧洲·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国际协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Sinoccygen)》负责举办。该协会致力于促进欧中艺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各界学者、艺术家和广大艺术爱好者,创造和提供一个国际平台,摆脱背景和传统的约束,帮助走出国门展示作品,迄今已多次成功举办世界级艺术展与文化交流活动,获得良好声誉。艺术周以洪耀、刘玉山两位中国艺术大师的《线·韵》绘画作品联展拉开帷幕。据文化艺术周总策划、欧洲·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国际协会常务总监宁卓涛博士介绍,艺术周是旨在增强斯特拉斯堡与中国相互了解、探索双方当代艺术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也是围绕中华文化艺术开展地区文化交流的年度盛会。开幕式于5月5日晚在欧委会欧洲宫隆重举行。欧洲·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国际协会主席日尔曼·侯思、斯特拉斯堡副市长格赛尔、中国驻斯特拉斯堡总领馆麻艳萍领事、欧委会对外关系司与多国驻欧委会外交使节、当地法国友人、华人华侨等100余人出席。格赛尔副市长、麻艳萍领事和日尔曼·侯思主席相继致词,对文化艺术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洪耀和刘玉山在讲话中表示,对于自己能代表中国艺术家来到斯特拉斯堡进行文化交流深感荣幸,认为中国艺术是人类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中华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并向世界展示出开放与包容的实质,是为其核心价值。他们向欧委会捐赠各自一帧作品,欧委会同时颁发了捐赠证书。开幕式现场展出了两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40余幅,加上另一处TempleNeuf展出的50余幅,共计近100幅绘画作品。继后7日下午,两位艺术家在斯特拉斯堡圣母大教堂前广场上,在三幅5/10米的大幅画布上,在游客面前进行即兴绘画创作。9日晚在Temple Neuf举行了颁证仪式,斯特拉斯堡格赛尔副市长发表讲话,盛赞文化艺术周的成功举办为斯堡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添了光彩,同时授予洪耀和刘玉山 “文化大使”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两位艺术家也给市府赠送了各自一帧画作以表感谢。艺术大师洪耀1939 年生于四川,1958 年毕业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油画科,1962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1985 年移居香港,获香港市政局艺术馆艺术家称号;1991年定居台北。1993年在大陆创办武汉艺术设计学校。其油画和国画作品曾在中国与香港、台湾以及美国等地巡回展览,并被中国国家美术馆、广州博物馆以及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非洲四国等相关艺术机构所收藏。今次展出了洪耀独创的弹线绘画作品。关于洪耀弹线,早在1977年洪耀就尝试使用弹线作画,把鲁班的墨斗手工弹线转化为当代的艺术语言。洪耀难忘儿时的“弹棉花机”,弹出单调重复而又雄壮整齐的旋律,穿越时空,连接着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幻想的泉。洪耀弹线打破传统,另辟蹊跷,缔造生机,经30余年锤炼,独领艺术潮流,以变化多端的非书写线条,建构万物百态,表达纯粹的弹线之美:垂直、水平、对角、十字、弯曲的线,隐含着坚持、平和、挑战、庄严、苦涩的意念;流畅的、短促的、不规则的、重复的、粗细交错的线,在蓄势待发后以绷、击、喷、溅、洒的瞬间变化,爆发无限的张力。弹线为中国水墨画重启生机,为墨韵留下力道与速度的轨迹,匆匆岁月由此串联,悠悠文明因而历久弥新。当弹线瞬间而发,音律动感随之而起,宇宙万象与人生百态跃然纸上,虚实玄妙之境隐然其中,成就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洪耀弹线系列作品首先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作为美学概念的“线”进行质疑、反思和革新,将来自中国古代建筑和木工工艺的“弹线”作为一种艺术反叛的工具和手段,让这种工具化的、非手工绘制的弹线,与其他水墨因素,如墨、宣纸之间形成强烈的张力关系;那种强有力的,具有破坏性的弹线,打乱了传统水墨的秩序,推动了传统水墨艺术的现代转化,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这种工具性的线在绘画上的运用,使作品带有一种强悍、硬朗、冷峻、甚至暴力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关于改变的强烈信号和联想。洪耀的“弹线”既不同于用笔画出的线,也不同于波洛克用颜料桶滴洒出的线,在弹射过程中产生的速度和力度,落在纸面或布面上的效果是丰富的、独特的和无可替代的。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由线发展出的18种画法即所谓“十八描”。“弹线”观念艺术创作也是对传统“线描”(如“十八描”)的一次成功突破,堪称“第十九描”。弹线作品与艺术家个人经历和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有关。借用中国上世纪底层人文的生活工具,弹棉花工匠的弹线,木匠取材用的墨斗线,巧妙无限放大,成功运用于作品制作语汇中,寄予对中国底层人文的同情,让人耳目一新,感觉很亲切。这种不跟风、不媚俗的独立创作作风,让人油然起敬。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是对当代水墨和抽象艺术创作方式的推动,同时也是对中国现代艺术图象转换探索的成功突破。弹线作品样式尽管跟波洛克的表现手法、法国写实主义艺术家克莱恩关于人体测量的艺术实验方式,以及跟台湾五月画会的赵无极、朱德群、刘国松等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处,但有其不一样的独特方式,那就是极富人性化和生命感。从视觉上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愉悦和快感。艺术大师刘玉山1941年生于北京,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7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78/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2000年起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兼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副董事长。编著有《中国分类美术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故宫明清扇面书画集》等以及《刘玉山画集》、《刘玉山速写集》、《刘玉山画盘作品选》等。刘玉山从生活觅灵感,巧妙而自然地运用了几何图形的对比交错法,画中的线条在流畅中见力度和韧性,在涩拙中见秀丽和挺拔。而且,那些疏密有致的点子和浅淡雅丽的色彩,与浓墨线条相呼应、彼此托衬,使画中的形象更显清晰和俊朗。生活是艺术,艺术源自生活。一个艺术家要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就要走进生活,与群众心贴心,缩短与老百姓的距离。因此,刘玉山的画作,无论是早期描绘西北美女的作品,或古朴的水乡风情、或是西藏的风土人情,都表现出鲜活的人民生活内涵。刘玉山绘画曾以西画为主,同时又喜欢探索不同的素材。熟习过版画的他,画风每每带有粗犷的版画味道,其作品中西合璧,如他在西藏绘画的作品,将中国的颜料画在宣纸上,却用了丰富明亮的色彩、光影与立体的层次变化等西画手法创作。刘玉山技法融汇中西,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十分眷恋,自1989年起至今,他每两年都会到浙江一带的水乡小住,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的水墨作品。祖籍浙江绍兴的刘玉山,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水乡的依恋之情。这些作品绘在草纸上,更显古朴情调,亦带点石版画的效果。他说“这些作品里有很多古桥、石街等,可能下次再去时已被拆掉,不复存在,很可惜。我希望透过这些作品,作为对历史的一个纪录吧!”这次刘玉山展出的作品主要是江浙水乡古镇的水墨画,还有一些木刻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有的绘画风格。回顾历史,1924年5月,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前中国教育部部长蔡元培先生支持下,斯特拉斯堡莱茵宫曾经举办过有史以来的第一场中国艺术展,也成为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一个里程碑。时隔90年后的今天,第一届斯特拉斯堡中华文化艺术周,邀请两位中国艺术大师洪耀和刘玉山举办名为《线· 韵》的中国绘画作品联展,意义特显重大。我觉得,这样两位古稀高龄的中国艺术家,不远万里来到斯堡举办画展,本身就是一次创举,许多作品不仅是高雅的艺术品,更是珍贵的精神食粮,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推向世界,促进国际性文化交流,他们被授予“文化大使”称号,实至名归。洪耀与刘玉山参展的近百帧作品,画风各异,但体现同一个艺术理念,就是艺术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活成为源源不绝的灵感之泉。我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一定要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国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活力,使中国梦在世界上越发光辉!……(2014年5月11日于法国斯特拉斯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