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巴黎
去Paris前,读LP的推荐介绍,它说第一景是铁塔,第二点是莎士比亚&Co书店.我觉得很奇怪,一个书店有什么意思,排名那么高,巴黎可看的东西太多了.现在从那回来了,看了很多宫殿和博物馆,吃了很多美食,要问巴黎记住了什么,却是这个书店. 并没有特意去找它,可它就在左岸,就在圣母院的对面,在去奥赛博物馆的路上,在圣密歇尔热闹的食街入口,你不可能忽略. 第一次进去时,就看到正对门半架的Joyce半架的Fitzgerald,收银台后全架的Freud,应有尽有,博中有序,可以泡几个月的那种.但二楼没有开放,颇觉遗憾,就瞎猜测,估计有一群文豪正在楼上创作新的巨著.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或者说前一天,发现巴黎其实也没什么可看的,用5天有点多,特别是喜欢建筑的老婆为了看朗香(Romchamp)教堂(世界著名建筑我们基本只剩意大利和希腊没看完了),我们就安排去了’朗香’,我查了我的LP没找到,但看到Reims-Champagne(香槟省兰斯城)也有座著名的教堂,我就误以为朗香就在Reims,结果大失所望,毕竟一个是20世纪,一个是13世纪,虽然后者也是世界遗产,就这样浪费了一天时间,回到Paris还看了著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恰好主馆不开,而副馆的所谓现代派超现实主义非我类能欣赏.甚至前2天在老佛爷见到的打折衣服也没了,推出新季款了.所以,决定在离开Paris之前再次去这个书店,另一部分原因是它靠着很多饭店,可以顺带解决吃饭问题. 书店开得很晚,而且这次二楼开放了,楼梯口坐着个瘦得堪称嶙峋的老头,我想大概是个死爱书的人.二楼确实有间有点历史风尘感的创作室,很古旧的打字机,据说曾经某某和某某在这里写小说.但二楼的书架上的书除了少儿读物,都只可读,而不出售,有点孤本甚至善本的意味.墙上有句著名的标语:Be not inhospitable to strangers, lest they be angels in disguise.还有一面留言墙,会发现这里曾经打动那么多人,特别是韩国人,有些人还留下自己的照片. 正当我们阅读那些留言时,楼下那个老头艰难别扭地攀上楼梯,他的眼睛象鹰,鼻子也象,对我们说了声’你好’,我奇怪为什么他知道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韩国或者日本人.然后他在那些旧书架上下倒腾,我生怕他摔一跤,就过去看他.他用英语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澳大利亚,他又问了一遍,我说我们是中国人.他突然兴奋起来,说他父亲曾经是南京大学的教授,他曾在南京长大.这下我们似乎就近了,可是他只记得很少的中文了,那时他还非常小.他说他是这家店的主人,他是George Whitman.有这一个人的巴黎,巴黎才变得可爱起来. 他说可以为我们提供免费住宿,只要我们爱读他的书.他在门口还写了封长信,说出自己开书店的理想,还有从美国来法国开英文书店的过程,在如今的商业社会,读着这种自白,我始终怀疑这是否一种作秀和虚伪,就象暴利的地产商可以为自己立碑说他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住处.但我很快意识到,我不该这么装逼. 他在他的书店转了几圈,其间又气喘着休息几次,就消失了,书店现在是她女儿经营,好象还有一些当地的大学生做助手,或者义工.买书的似乎是以旅游者为多,毕竟这里都是英语书,象国内国营的外文书店. 他的传奇可以从很多网站读到,他自己说他经营的是伪装成书店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对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来说,什么主义并不重要,在这依然阴冷的仲春,避开充斥着旅行团的景点,来到这个人的巴黎的书店,可以回忆那位写<都柏林人>的James,可以想念金斯堡,是多么温暖啊.正这么想,来了一个韩国旅行团,不过他们没进来,导游在门口做了介绍就走了,得感谢他显得很虔诚,我想团里的书虫也许会自己安排时间来看看吧.据说自由的巴黎很快要授予达赖先生荣誉市民称号了.而我老婆说,她还要再回巴黎,再回这家书店. 第二天,我们就该离开法国去德国继续打工旅游了,半夜接到家里的电话,老婆的父亲生重病.现在我们已经星夜赶回中国的这座小城.我想父亲从来不是文学爱好者,George Whitman开了一辈子书店,而父亲教了一辈子数理化,George风烛残年还在他的书店里艰难地攀爬和转身,而父亲在不久的将来都将在病床度过.我问父亲,他打算在养病期间做些什么,他说他现在精力不好了,只能休养,只要每天都很快乐和尊严.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和游览过的地方,有一些人,是永久的明灯,我们可以无限地感怀.
About these ad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