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你 发表于 2015-9-15 14:21:47

小心驶得万年船 rd5j2cfp

小心驶得万年船
张之洞做京官,属于“清流”,有敢言之名;做疆吏,属于能臣,有洋务之功。但他就是不跟外国人谈判,不签条约,所以没有老跟洋人签订条约的李鸿章那样儿的污名。   

  张之洞在京城做清流的时候,向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可是,这个牛角却并没有因好顶人而丢了乌纱。公元一八七五年,四川东乡知县孙定扬违例暴敛,激起乡民众怒,进城申辩,而孙定扬反诬乡民造反,四川总督吴棠下令不分青红皂白坚决进剿,烧屋毁寨,残杀无辜四百余人,酿成特大冤案。   

  案发之后,由于事牵慈禧特别宠信的吴棠,任凭言官怎样弹章交加,朝野上下简直都闹翻了天,可就是平反不了。这时,张之洞出面了,他绕开了吴棠,将最直接的责任人孙定扬查办定了罪,结果立竿见影,先审始作俑者孙定扬,再牵出后面的决策者吴棠,多米诺骨牌一般的再将所有涉案官员全部搬到,最终冤案按张之洞的谋划得以昭雪。   

  公元一八八0年,宫里出了件惹得朝野大哗的事件,事情不大,却关乎慈禧的脸面。有一天,慈禧心血来潮,让太监给她妹妹送两盒点心,可是送点心的太监没按规矩携带“腰牌”,宫里也没有事先跟守门的护军打招呼,结果护军不放行,太监恃宠跟护军吵了起来,愤激之下摔掉了食盒,回去报告慈禧说是护军无礼,不仅不让他出去,还砸了太后的东东。   

  慈禧闻言大怒,立即下令罢免护军都统,并将当值护军交刑部拿问,将置重典,必杀之。此事由于事关跋扈的太监,所以,朝廷自恭亲王以下的所有军机大臣,都反应极其强烈,一致认为慈禧处置不当,可是慈禧就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坚持非要那几个看门护军的脑袋不行。   

  最后,还是张之洞出了面,他不像众多谏官一上来就把矛头指向太监的跋扈,暗示慈禧宠信宦官,人家是从慈禧自身安全的角度考虑,引嘉庆帝时的“林清事件”为前鉴,说明宫门护卫制度严格对于保卫太后安全的必要性。话说得入情入理,不由得慈禧不动心,最后不仅护军得以保了全性命,就是那涉事的太监,所以像作电脑驾车读书等长时间用眼也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惩罚。这个青牛的牛角,不但没有把人抵痛,还正好搔到了最高统治者的痒痒处,无怪乎一直官运亨通。   

  对于张之洞来说,自己为官的第一阶段目标是要自然而然的博取名声,博取名声,热点新闻·考察贵州:贵州发展大数据在于敢说话。当然,敢说话那是有些风险的,但后面的利益也大,关键在于怎么作,话儿怎么说。对张之洞呼伦贝尔根河市来说,身家性命、身后名节和不朽功业,哪个都不能少。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做为总督的张之洞实际上是支持变法的,梁启超以一介小小的举人之身来见,他恨不得打开总督衙门的大门,鸣礼炮迎接!在他“中体西用”的旗帜下,“西用”的范围实际上是个可以自如伸缩的大筐。这种提法,让慈禧听了受用,为自己留足了后路,就算变法失败,也伤不到他一根儿毫毛。显然,他不像康有为和梁启超那样天真,非要捧着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在太后和皇帝之间,他的态度总是平衡的。因为他知道,变法的真正症结,其实在于太后和皇帝之间的权力纠葛。   

  但当慈禧不知天高地厚的真正向十一国宣战时,张之洞却公然抗命了,他拉上刘坤一、李鸿章和袁世凯,悦图排行3匪气跟各国的领事搞起了“东南互保”,竟然跟顶头上司慈禧唱起了对台戏。在他的幕僚草拟的奏章上有这样儿的话:“臣职守东南,不敢奉诏”。张之洞看罢言道:“这老寡妇,得吓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张之洞这样对待慈禧,若是她没有从紫禁城里逃出来死在了乱军之手,那也只好让她听天由命了。   

  在张之洞看来,官场站队选择了慈禧,那是因为当时的朝廷实际上姓叶赫那拉,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只能选择站在优势者一边。可是,如果朝廷当政者真的昏了头,跟列强作对,属于明显的拿鸡蛋往石头上碰。这种事情,对于一世精明的张之洞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干的,到了这个地步,名节又是第二位的了。   

  若论张之洞的精明,还体现在他的谨慎小心上,这人为官多年,却从来都不肯弄险。那一年,张之洞被调往京城,明摆着是要入军机主持新政的,但在任命的诏书没有下来之前,他到了军机处的台阶前,任凭里面的军机大员们百般呼唤“请”,他就是不肯踏上那一块儿豆腐高的台阶半步。   

  原来,当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这个机构的时候,曾有这样儿的规矩,那就是,非军机处的人,不论官衔多大,只要非奉诏踏上军机处的台阶,一律杀头。可是到了晚清,这个过去了一百多年的老规矩早就没有人理会了,但是人家张之洞却依旧如此较真,其谨慎非同一般。   

  呜呼,小心驶得万年船,真真是性格决定命运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心驶得万年船 rd5j2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