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ia 发表于 2011-6-22 12:41:54

《杨澜访谈录》——以“诺贝尔之眼”看中国

导演:曲林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好像都有些遥远,或者会觉得枯燥和专业。但是如果说起住房、就业、养老、婚姻这些事儿,可以说和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大家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如果有经济学家能够用他的理论来为我们在这些领域所遇到的困扰进行解释,你觉得他牛不牛呢?曾经在201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皮萨里德斯教授近来访华,他就用他获奖的搜索与匹配的原理来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在转型时代所遇到的种种突出的问题。我们在广州采访了他。
  用经济理论解读“婚姻市场”
  20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皮萨里德斯和他的两位同行——来自美国的戴尔?莫滕森和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以表彰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经济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但是如此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我们如何让电视观众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接受呢?皮萨里德斯教授用一个“婚姻市场”的例子形象的解读了他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失业领域 源于父亲的“用人经”
  皮萨里德斯最知名的研究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这个理论,最主要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失业和劳动力分配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会给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失业率问题急需一个相关的理论来进行解决。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皮萨里德斯,他一直对劳动力市场感兴趣。他想知道人们如何找到工作,他们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他们能做多久。一旦有一份工作,显然会影响人们的性格,思考的方式,谈话的方式。正如他对人与工作之间关系及其对人思维的影响感兴趣一样,也对失业状态下的这种关系感兴趣。而这种兴趣,原来是来源于父亲特殊的“用人经”。
  解读当下大学生的“就业难” 找工作不要“一见钟情”
  在中国搜寻和自己匹配的工作机会时,的确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磨擦。工作机会短缺;没有供给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特别时在毕业之初的几年。这是否是教育和培训的短缺造成的?还是别的地方出错了。在皮萨里德斯教授看来,这是一个心态的调整问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抱着“一见钟情”的态度,而是要多经历几份工作之后,寻找到那个更适合于自己的领域。要在尝试之中等待机遇。让年青人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和匹配。
  “诺贝尔之眼”看中国春运现象  
  根据皮萨里德斯的研究,对付寻找工作总发生的摩擦,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快流动性,但现实中,过快过大的流动在实施中会存在很多的障碍。中国的春运现象,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现象。在中国新年的短时间里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40天里有大约2亿6千万人在路上。皮萨里德斯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迁徙。 
  到其他城市寻找工作,是一种经济动力的驱动,但是这种经济动力可以驱使人们的身体,却无法驱使人们的情感。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返乡是不能阻断的一种情感维系。而且,在返乡过程中,还会带来交通服务业等各种行业巨大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虽然人们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钱来花费在路上,但是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市场。
应该把法定退休年龄推迟到70岁
  中国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目前占了8.5%。这一比例今后几年还将持续增长。所以人们担心,中国在变得富裕之前,就已经老龄化了。某种程度上,工作人群也许发现很难供养起老龄化的人群。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皮萨里德斯教授认为,中国的老龄化是比其他国家要快,但是人口也日益变得更健康了。所以,可以用延长退休的年龄的方法去应对。最好的方法不是限定一个具体年龄。问题是人们想在退休状态下生活多久。
  保障性住房 “租住是过程 拥有是目标”
  中国正在经历大规模的转型。所有这些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以住房问题为例,仅仅10%的农民工在工作地点有住房。温家宝总理提出将在今后5年力建3600万套政府补贴住房。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但是人们仍然担心,因为首先数量还不够,其次农民工或许得不到这些住房。或许城市里的低端人群更有可能得到这些住房。面对主持人的这一疑问,皮萨里德斯教授虽然说住房问题是最难解决的方面,但依然给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
  皮萨里德斯认为,应该不只是在城市的某个特定区域提供补贴住房,而应该让它分散在整个城市,把它更平均地分配到私人领域。迟早应该让那些搬进去的人能够支付起市场价的租金,或是能买得起住房。接下来的好政策或许是将这些住房以政府补贴的价格销售给住户。政府再拿着这些钱,去别处建新的住房。这样,你们就将私人住房和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在一起。而后在全国范围内由政府提供这样的住房,最后形成私人拥有住房和政府拥有住房相结合的局面。但是一定要做到完全透明。这样,就更有可能避免政府补贴住房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
  虽然皮萨里德斯教授对于中国经济政策的种种建议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但是通过一位经济学家训练有素的眼光来看待今天中国社会的巨变,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借鉴。皮萨里德斯教授如今已经64岁了,但他依然充满着活力。这也就难怪他为什么建议把退休年龄推迟到70岁,不过我相信他这样的建议不一定会受到每一个人的欢迎。并经我们对于自己的退休年龄和晚年的规划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方面的需求和市场,不知道教授是否能用他搜索与匹配的原理来加以解释呢?
  用“诺贝尔之眼”解读中国当下的经济环境,就业难题,住房政策,本期杨澜访谈录,精彩不容错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澜访谈录》——以“诺贝尔之眼”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