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jyx 发表于 2016-4-22 02:16:06

郑伯农以诗言志,志在振民 mm52t3q2


——《中华诗词》主编郑伯农诗词读感   

     

  郑伯农,赫赫有名的《中华诗词》主编。主编者,既应是刊物的主笔也是总策划人,负有导向、把关的最高责任,其作品也有体现该刊物意向、水准的示范性。读易行先生主编的《古韵新风?郑伯龙》卷,我深为他诗词忧时的密度、虑事的深度、言志的亮度所感染。“壮夫岂肯耽风月”,“安能一唱振民魂,诗家方显英雄汉。”(《踏莎行?观诗有感》)他是诗界的英雄汉。他写诗是言志,志在振民。   

  我想到了名家所说:“诗人首先应是这个世界的良心。一首诗的光热,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光芒和热量。这是诗的根本,也是诗人的根本。诗人以我观物,物物无不染上我的主观感彩。”   

  郑先生正是这样的诗人。他的诗充满了对国家、时世、人民的关注和深思。他不屑于为“主旋律”引吭高歌,甚至“羞为尘寰添妩媚”,而是“事不关己总牵肠”。   

  在四人帮横行的岁月他身陷南冠,遭遇不断地批斗,而然深信“不信江河永倒流”。文革结束,他和他的朋友一样“头破血流心未冷”,有“梦”且“长”,立志于做一番事业,“不为嶙峋惜马力,岂因祸福避狼烟。”(《呈老前辈》)不肯随波逐流去发财抢富。对于社会上泛起的一些沉滓和不良风气,他“思绪浩茫难入眠”,及时地发出了自己的忧思。如《戏为六绝句》中针砭“热风吹得寒儒醉,直把文房当票房”、“文章道德今何在,书海狂吹靡靡风”。对于频发的矿难,他沉痛地揭露,“惯以血躯铺富路,敢挥黑手掩真容”。他的视角也投向了世界,对于所谓诺贝尔和平奖,他直言揭其血淋淋的本质——“诺奖诺奖,颁给杀烧掠抢”,对于本世纪初爆发的“非典”,他直斥那些暴发户“才饮人头马,又食果子狸。纵情吃喝玩乐,喜极猝生凄。”进而发出了劝世良言——“但愿人长久,四海戒奢靡。”尽管这是达不到的,但这些言辞出自一个知识份子的道德良心,他是人间的赤子。诚如徐增《而庵诗话》:“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诗言志,他的诗无疑是他的“志”,但首先是诗,终归也是诗。诗必形象思维,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郑先生的诗皆有所“本”,形象因之而生。如《戏为六绝句》、《虞美人?有感于公款吃喝》《水调歌头?对“非典”的反思》、《如梦令?送某君赴挪威领诺贝尔和平奖》等等皆是。二是寓情于所赠对象,所悼先贤。三是寄于山水风光,四是托物言志,少极少量的是如《人生七十》直接言志。郑先生不屑于掩饰自己的观点情感,每一咏中都有直接表示自己情感的语句。如《虞美人?有感于公款吃喝》直斥“党规国法应犹在,只是威严改。”《满江红?读<国家干部>寄张平》“偌大儒林,总难觅一腔热血”。郑也诙谐幽默,在诗中常挥“剌”,往往是不经意地一。《今夕中秋无月》中,诗人诙谐地说“嫦娥亦恨红包小,万唤千呼不出宫”,在《访荷遇鹅》戏谑“禽鸟安知分贵贱,逢人一律叫哥哥”,都是对不良世风的针砭。他借咏叹蝴蝶趋时善变“春来焕艳容”讽一些潮人,赞颂蚂蚁“力薄犹将豪气争。日曝风吹无阻挡,赴汤蹈火向前程”,咏荷“羞为尘寰添妩媚,常盈泪水忆蹉跎”……这些诗章都形象鲜明,富于典型意象,同时无不透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和际遇情怀。   

  诗要有味。所谓诗味,就是指诗人用恰当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意象、绝妙的技法,所创造出的蕴含在作品深处的能传递给读者的各种美感要素的总和。语言、情感、意象、技法是中华诗词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也是传递诗味的基本元素。(王子江《保有核心要素提高创新质量》《中华诗词》2014年2期)郑先生的诗词正是这样的。在《人生七十》中,他写道:   

     

  文山艺海久徜徉,未掸征尘两鬓霜。   

  言必由衷常惹祸,事无关己总牵肠。   

  位卑安敢妄忧国,年迈何堪学跳梁。   

  大雪纷飞遮四野,犹睁迷眼觅春光。   

     

  回顾一生,虽然“言必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由衷常惹祸”,而且很多事“无关己”但他“总牵肠”,这就是中华知识精英的传统思想道德所致,虽遭千折犹不或失。他是忧国的,“大雪纷飞遮四野,犹睁迷眼觅春光”正象征了他的赤子热肠。   

  填于二00八年一月的《踏莎行?观诗有感》则直接表达了他的忧思和期盼:   

     

  “对月伤心,望花兴叹。毫端常见幽情漫。有骚人处有闲愁,铸成韵语千千万。四海浪高,九州星灿。男儿有笔不轻撰。安能一唱振民魂,诗家方显英雄汉。”   

     

  “安能一唱振民魂,诗家方显英雄汉”可谓振聋发聩,“写诗明志,志在振民”,让我们都记住郑先生的期盼吧。   

  2015年元月24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伯农以诗言志,志在振民 mm52t3q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