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不同版本教材中对鲁迅的诠释 3avx2qpk
摘要:自1904年京师大学堂林传甲、东吴大学黄人等国人自撰的《中国文学史》问世以来,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已有百年。其间仅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史著就有三百多部,文学史研究的进展一直令学术界关注,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本科教材的编撰也一直令人关注,本文就北京大学出版社(朱栋霖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勇、邹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程光炜主编)三本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鲁迅的研究与诠释进行一番比较研究,以此得出在文学史的编撰、教学方面的策略异同。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本科教材鲁迅比较异同
以“历史”之眼关注“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将波起云涌的思潮与论争、星罗棋布的作家、汗牛充栋的作品置于历史长河的流脉中,考察研究其价值、贡献、性质、地位等等,便成了文学史家大浪淘沙的首要工作。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而言,短短三十年,作为由古而今的转折期,在初始阶段,鲁迅便带着“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以“肩住黑暗的闸门”的姿势执行着新文学倡导者集体“呐喊”的使命,奠定了文学现代化的根基,开启了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鲁迅因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人物。
北大版教材按照现代文学史的三个十年来划分内容,在每个十年中又分为思潮、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几个部分分别进行论述介绍,而鲁迅大部分被放在了第三章20年代小说中进行介绍,第一节是鲁迅的文学创作,第二节是《呐喊》《彷徨》,第三节是《故事新编》。而鲁迅散文诗集《野草》被放在20年代散文中作为单独一节进行介绍,鲁迅杂文被放在了30年代散文中作为单独的一节内容。同时,在随着时间发展的文学史过程中处处都存在着鲁迅的身影,社团、思潮、报刊等的发展都处处涉及到鲁迅。
人民大学版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文学史的阐述,但对各个作家的诠释更为整块化。将鲁迅单独立章,在第三章中整块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分为四节——鲁迅出现的意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野草》和《朝花夕拾》、杂文。
北师大版也单独立章,在第三章中将鲁迅进行了整体阐述。第一节生平与思想发展,第二节《呐喊》与《彷徨》,第三节《阿Q正传》,第四节《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五节《故事新编》,第六节杂文创作。
在沿用已久的以“作家作品中心论模式”为主体框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无论是早期的意识形态话语还是后起的现代性叙事,均涉及到“如何具体反映某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与成就”、“如何具化某一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这样两个密切相关的话题。鲁迅是活跃于新文学前两个十年的重要作家,他不仅参与文学论争、社团建设、扶植文学青年,而且个人在小说和散文(包括散文诗和杂文)领域的创作亦成绩突出。正因如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从政治角度出发,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文化新军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把鲁迅写深写透,对于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在矛盾和斗争中前进,在追求与质疑现代性的徘徊中曲折发展的特质,及各种文体在借鉴扬弃中外艺术传统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的内在规律等具有关键性的启示意义。
从编写者角度考虑,无论是哪种编排方式都有其科学性、合理性。或着重考虑专章作家涵盖内容的集中完整,或保持文学史阶段的单纯明晰,或出于简明扼要的编写原则,或站在某种思想文化的视角阐释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充分肯定了鲁迅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影响和地位。
首先,在章节的一开始三本教材都给予了鲁迅极高的地位评价,“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北大版);“这一时期真正以个人创作模式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是鲁迅”;(人大版)“五四时期,以创作实绩显示了新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并为之奠定了基础的是鲁迅。”(北师大版),接下去就开始了鲁迅的生平介绍。 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从三本教材对鲁迅文学地位的评定来看,北大版中一句简明扼要的话突出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而人大版并未给出“奠基人”类似的头衔,仅仅客观真实地从鲁迅的文学创作出发,体现了研究者的严谨与教材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而非直接给出定论。
其次,三本教材在对鲁迅生平及其思想发展、文学创作的发展的介绍上,人大版与北师大版更为接近,都提到了《呐喊》序言中的“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的。”以此表明鲁迅少年时心灵的余痛与他的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北大版中也提及了鲁迅的童年经历,但叙述更为简练。在叙述语言风格上,人大版与北师大版也更为接近,并非是居高临下的叙述姿态,那种带有“教训”意味的为文风格,而是以一种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展开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品的细致描述,以一种力图逼近文学史真实的态度,跟阅读者一起“重回”文学史“现场”,在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学的美的享受。并且为体现更好的效果,人大版与北师大版都配有部分插图,使理论的文学史更利于学生、读者接受。而北大版教材的讲述更有阐述、说教意味,专业性较强,多以叙述为主,引用也很少用到,给人以更学术、更严肃之感。三本教材风格迥异,各有优势。
在对鲁迅受外来思想的影响方面,各版教材的表述也有所不同。北大版教材突出了鲁迅受尼采思想影响的痕迹,但也指出了二人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而北师大版则直接指出鲁迅的个性主义与尼采的个性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当时,中国是一个弱国,鲁迅的基本同情在广受压迫、受歧视的群众,所以鲁迅的个性主义是与其人道主义相互结合的,他希望弱者自强,这与尼采的同情强者、欲强者更强不同。”并且指出,鲁迅是更倾向于拜伦的;在人大版中指出了,鲁迅对西方19世纪末崇尚个人“主观意力”的“先觉善斗之士”,如尼采、斯蒂纳、叔本华、易卜生之流,以及诗人拜伦、雪莱等。三本教材不同程度的诠释了鲁迅思想与西方思想之间的关系,虽三版教材在诠释时结论都小有差异,但都可以肯定的鲁迅吸收了大量西方思想家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在对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阐述中,三版教材也方式各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