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jyx 发表于 2016-4-25 04:15:45

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gwb1rjl0


现在的很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一写作文,“写什么呀?”“怎么写呀?”就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作文难,难在何处?难在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   

  因此,为了完成作文任务,他们只好东拼西凑、套用模白癜风医院那里比较好式、人云亦云。所以写出的作文要么假话、空话连篇,要么内容单调、缺少真情实感。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呢?   

  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笔者就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供大家参考。   

  首先,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激发表达,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许多学生说话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为什么呢?因为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说”,但“写”却比较少,即没有“说”的实践多。“实践出真知”,没有大量的“写”,又怎能灵活运用“写”呢?因此在写作前,不妨让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好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然后再写。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其次,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增加写作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让学生摹仿课文练写。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后,让学生摹仿写自己身边的人。也可以课文为基点,鼓励学生实践感知,随笔成文。还可让让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课文内容的空白,如学了《喂,出来》后,可让学生续写,洞里的东西真的都出来后,世界会怎样。其中最关键的是准确地把握课文读写结合的契机,相机进行写作训练。这样,增加了学生“写”的实践,可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再次,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从读本中积累习作素材和灵感。   

  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优秀篇章、名著,吸取精神养料,并随时摘录。注意指导学生把材料分类摘录,如按内容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让学生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精彩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以及精彩的谋篇布局等。这样就可丰富学生的写作仓库,让学生在写作时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与此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增加“写”的实践,也可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最后,观察周围的世界,留心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和灵感。   

  生活是个美丽的万花筒,它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学习素材。更何况是语文?可以说,生活中,无处不语文。里面有许许多多我们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丰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等,如果能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说话和习作中,一定能使说话和文章增色不少。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和灵感的好习惯。学生有了实际的观察,说出的话就津津有味,写出的作文就有血有肉。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就一定能思如泉涌,文如美玉!他们就一定会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gwb1rj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