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jyx 发表于 2016-4-25 04:56:55

向青年的传递 1esro22g


人生短暂,你敢弃小志,图大志吗?   

  崇高的理想来自于高尚的生活目的。革命家陶铸说:“理想的问题,实质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呢?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最有理想的社会呢?这是和一个人的世界观密切联系着的。”   

  理想中“理”制约着想,它不能是神奇幻想,更不能是胡思乱想,而是必须含“理”的想。理就是客观规律,就是历史潮流。顺应历史才能实现理想,不符合历史潮流,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例如:孔子和孟子都是我们古代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但当时不但未被重用,而且颠沛流离一生。而管仲,苏秦,张仪等人或被诸侯尊为相父,言听计从;或被分为相国,掌一国之权柄。是孔子,孟子与管仲,苏秦,张仪的智力相差悬殊吗?又如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大破拿破仑三世,造成拿破仑三世以下法国将帅10多万士兵被俘,死伤1万7千多人,导致了第二帝国的颠覆。是拿破仑三世的才能不如俾斯麦吗?   

  这个问题不应该从智力与才能中寻找答案,而必须从人才与时代的关系中寻找金钥匙。   

  原因是,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王权落榜,封建贵族互相争霸,在这样的时代孔子提倡以“抽象道德”来教化天下的学说就远远不如管仲的“改革政策”顺应时势。而在战国时代,国家已逐渐趋于统一,形成强吞弱,大灭小的兼并局面。当时,苏秦,张仪的“合纵策略”就比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高明。结果是,孔子,孟子未被用之,并不是孔子,孟子的智慧和才能不如管仲,苏秦,张仪,也不是诸侯不善用人之过,而是那个时代的趋势使然。   

  在周朝末年,不适合于孔子,孟子之道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孔子,孟子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显然是不宜的。至于,拿破仑三世败于俾斯麦,则是由于他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结果。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德国民族统一问题更加迫切了,拿破仑却指望通过对普鲁士的战争来阻止德国的统一,并违背了法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所以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孔圣人之不受重用,拿破仑三世败于俾斯麦的事例说明凡是人才,都要顺应历史潮流,献身于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华盛顿,就是在反对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涌现出时代的巨人。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代表了当时美国人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民的利益,成为世界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但是,美国的独立,即不是华盛顿一个人的创业,也不是他手下48位勇士的战功,而是他们把13州人民所具有的独立精神得以发挥出来罢了。即使当时战败,一时未能成功,但还会出现10华盛顿,480位勇士……   

  总之,美国人民必然要独立。马克思早指出:“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时代造就了人才,是时代的潮流把人才推到了历史的舞台,顺应时代是人才成功的规律。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科学的发展,又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都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探索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掌握时代的脉搏,具有远见卓识。历史上有许多由于其远见卓识而使他们功若丘山,名耀日月的巨星泰斗,也不乏由于缺乏远见卓识而失败的人物。汉代的贾谊就是其中一个。宋代苏轼作《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和利用当时的形势。就其原因,“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特征,只有掌握了时代的脉搏,心率。才能使你在树立理想时有着充分的客观依据。当今时代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壮怀激烈的时代,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竞争激烈的时代。   

  请问?你准备好了吗?   

  如准备好了,就请进实验室,如没有就好好在外继续武装自己。理想与奋斗的名诗:诗曰:“妙算还从拙中来,寓公智叟两分开;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你有理想,且准备好了,就进实验室。   

  要……想……能……试……就要想办法进实验室。   

  世界观制约着成才者可能达到的学业成就,一个人固然不能等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再去谈成才,我们也不能过于责备成才初期的个人动机,但如果不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升高心中前进的“横杆”,那他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   

  史载,汉高祖刘邦带领起义军攻入秦朝的都城咸阳后,一进秦宫就被一片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宫殿,一群群婀娜动人的美女,一堆堆珠肌焕彩,金光耀眼的珍宝迷住了。把个土包子刘邦看得眼花缭乱,乐得心花怒放,一步也不愿走出咸阳宫了。大将樊哙见此情景劝道:“沛公欲有天下呢,还是想做个富翁就满足了呢?”刘邦被问得默然无言,只是呆呆的坐在那里出神。后来,樊哙又请军师张良一同来劝刘邦。张良说:“秦为天道,故今得至此。公为天下除残去暴,首宜反秦弊政,力于更新。今始入秦,便想据此为乐,恐昨日秦亡,明日公亡。何若为一时安逸自败垂成?”这一席话说得刘邦翻然悔悟。他毅然起身出宫,封府库,闭宫室,召集父老豪杰,约法三章,遂大得民心。   

  后来楚汉相争,刘邦以“欲有天下”之志激励自己,终于战败了雄心勃勃的楚霸王项羽,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有位思想家曾把各种“私欲”当作,“兵临城下,围攻我们,蹂躏我们,霸占我们”致使人才败坏的主要原因。其实,障碍成才者双眼的,不但有金钱,荣誉,地位等,而且更深刻的是世界观上的原因。鲁迅先生对人才成功的道德品质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他认为要造就人才,一,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他多次说过,“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便有光明。”二,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和进步的思想。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三,提倡利人道德。鲁迅先生提出一个人应该,“随时为大家想想,谋点利益就好。”四,必须有爱国的感情。“一个国家软弱,首先是这个国家的人软弱。国人不觉醒其能强国;国人强健,雄厉无前,屹立于天下”。五,提倡认真。他说:“认真的尺度要把握平衡,少了如生病,多了如玩命。”鲁迅说,君子以德润身。是啊!道德品质的形成才是世界观最高的阶梯!一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向青年的传递 1esro2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