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城华人从业者压力大
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到英国念书的留学生逐年大幅增长,其中有一部分留英华人学子毕业后在英国财经金融行业谋求就业。如今,这个华人金融从业者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华人面孔活跃在世界金融重镇伦敦金融区的高档写字楼。高档职业装、顶级名牌公文包、出入高档会等无不彰显着这些高级白领或金领们的高收入。然而,在高薪酬之外,这个不断壮大的华人金融从业群体的工作、生活状态究竟如何?据英国《华闻周刊》调查,在英国伦敦金融行业供职的华人中,分布在投行、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会计行、律师事务所等各个行业,常见的职业种类包括会计师、精算师、分析师、交易员以及咨询顾问和律师等等。其中女性偏重于会计、精算或数据研究部门的工作,而男士偏重于投行、对冲基金等金融交易相关的工作。其中,中国留学毕业生在金融城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华人移民“二代”因为英国的教育、文化背景和语言社交能力方面相对有优势,相比更资深、出色一些。在这些基本状况之外,华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几位从业时间不等、行业或职业不同的几位华人金融从业者,了解了在高档职业装和高薪的风光背后的故事。竞争激烈曾经在瑞典、荷兰等地求学工作,如今在伦敦金融城一家国际顶级投资银行供职的Scarlett表示,金融从业者的高薪酬可能在外人看来非常风光,但是对于业内人士,则意味着高压力、高责任感的繁重工作。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尤其是投行业汇聚了大量最优秀的人才,因此这个行业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其它行业无法比拟的。“办公室里的本职工作之外,社会应酬也是必须的”, Scarlett补充道,金融从业者为了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参加大量的商业活动、社会应酬,“这些都是拓展人脉关系所必须的一种商业手段。不但非常耗费精力,而且开销很大。”Jeff来自于中国广东,本科在父母移民的加拿大温哥华一所名校毕业,然后在伦敦政经学院读研,如今已经在伦敦金融城一家瑞士的投资银行从事收购兼并业务将近6年。Jeff坦言:“金融城业者在刚入行时会被‘压榨’,稍微资深一点后会觉得‘收入严重不公平’,由于目前很少有华人进入外资投行的高管层,我不知道晋升高层后会有什么苦恼。”Jeff倾诉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里,身边的每个人都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在那段时间,Jeff就职的投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裁员,“仅仅伦敦分部就辞退了几百人。那两三个月最怕收到HR(人力资源)部门的邮件。”7年前来英国读书,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的Helen说,由于她在一家投资公司从事的风险分析属于数据研究工作,压力和竞争程度尚处于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比起在牛津或帝国理工的学习压力,目前的工作还不算紧张。但是如果有紧急项目时,也会有喘不过气的感觉。”钱不够花尽管金融业者的收入远远超过普通行业,但是为了达到同行的基本水准,高收入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足够的收入”。据悉,即使从事对冲基金收入非常高的个别华人,也长期面临财务破产的威胁。“我从一开始工作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相称,公司的高管们在某种程度上压榨我们。”Jeff重复了两次,“但是,像我这样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很多人是冲着不断增长的高薪和年终分红来得。但现实是,高薪和外界认为高不可攀的分红是资深经理和合伙人的特权,我们这些中下层,也就是‘喝点汤’而已。”Scarlett同样表示,从自己的工作紧张程度以及竞争激烈程度而言,并不觉得收入有多高。而且,如果和公司的高管或合伙人相比,普通员工和中层业者的收入是微不足道的。“房租就占了工资的一半,另外很大一部分要支付日常的饮食、社交应酬费用。当然,由于职业背景的要求,作为女孩子,一定要有很高档的职业衣着行头。名牌的包包不能是普通商业街的名牌,而必须是金融城认可的顶级品牌才行,而且要不断地更新啦。” Scarlett直言道:“确实感觉到钱不够花。”Helen则表示,收入和消费是因人而异的,“我还处于刚刚入职的起步阶段吧,还没有养成大开支的习惯。但是我的好多同事则不时抱怨入不敷出。”学会放松面对繁重的工作和竞争压力,金融业者不得不寻求非同寻常的放松方式。在2008年的那次公司业务整顿中,Jeff因为所在部门的业绩出色以及业务涉及和中国相关的投资,“或许是得益于自己是华人吧,幸免于难(没有被裁)。”在公司宣布裁员整顿告一段落后,Jeff和几个要好的同事包租了一架商务专机到瑞士度假放松,“在瑞士,我们又租了直升机到滑雪场,或许只有那种从陡峭的雪山上俯冲直下的刺激才能缓解在伦敦的高压吧。”采访获知,休假旅游是华人金融业者最常见的放松休闲方式。无论是Jeff的包机滑雪,还是Scarlett或Helen的欧洲以及世界环游,“远离电脑屏幕,在海滩或旷野草原忘记工作的一切。”除此之外,金融业者最常见的消遣方式和英国本地人一样,是“下班后泡酒吧”。另外,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觉得“自己严重缺乏睡眠”。尽管面对高压竞争,金融城始终是众多莘莘学子们向往的理想就业地。在这条通向高薪的职业路途上,越来越多的华人学生孜孜不倦。(欧时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