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cci 发表于 2016-8-31 10:08:29

三河古镇印象


闲暇之余,难得与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三河古镇相约,欣赏古镇那青石板铺成的路面;街道两边排列有序,黛瓦粉墙,翘角飞檐,古建筑风格房屋;雕花镂刻,小巧玲珑,古风古色之雅犹存的格窗木门;诸如火笔画,羽毛扇,竹黄雕刻,各种名茶,徽砚徽墨,宣笔宣纸,巢湖银鱼等琳琅满目商品和特产,以及各种品种繁多,色香诱人风味小吃。   

  三河古镇地处合肥、六安二市交界处,与舒城县、庐江县相邻,行政上属于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等,后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自隋、唐至清代,皆属庐州府合肥县,1949年1月25日解放,设三河市(县级)。1950年4月撤市设区,属肥西县。1956年复设三河镇,直属肥西县,素有‘一步跨三县,三县闻鸡鸣’之称,是安徽省16个著名大镇之一,合肥新十景之一。   

  三河镇以水乡古镇为特色,有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即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古居、古茶楼和古战场,荟萃了丰富的人文观景。镇内,河水缠绕五里长街;镇外,圩堤交错,支津回互;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占尽庐南水乡地利,三河镇也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其间而得名。是安徽著名的鱼米之乡。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本地的稻米鱼关于白癜疯零食的治疗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丝绸百货都经过此地集散后流向四面八方,故三河赢得了‘装不完的三河’和‘皖中商品走廊’等美誉。   

  古镇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里发生过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利用三河为跳板攻打庐州,在三河缴获双樯巨舟300余艘,并凭借着三河的有利地形建立了水军。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此歼灭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及曾国藩胞弟等共6000余人,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现今还保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大捷门等。   

  古镇三河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家云集之地。古镇三河为安徽较为著名的渔米之乡.本地的稻米鱼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京广百货,苏杭丝绸,都在此集散,流向四面八方,走进千家万户,所以历史上三河,又有小南京,小上海的称谓。品尝美味的三河美食:三河米饺、油炸烧卖、油炸狮子头等香脆酥鲜。还有三河虾糊、酥鸭元宝、八宝酥鸡等名菜,酥鸡、酥鸭皮、肉、骨皆可入口,为三河特色。   

     

  古镇三河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于世,镇内的古街,古巷,古民居等佐证了三河的古老。漫步古镇三河水乡,风景如画,如梦如幻。三县桥,望月桥,天然桥,人民桥等5座桥梁不但古韵犹存,而且座座桥名都有着不同的传奇故事。望月桥是古镇三河新建的风景桥,是一座拱形踏步单孔石桥,整座桥全是用厚青石铺就,栏杆上皆有青石浮雕。在众多桥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三县桥了,它是三河古镇现存的古桥中历史最久的一座,横跨小南河上,位于古镇的中心,成为连接肥西、舒很想知道密陀僧是什么城、庐江三县的纽带,因称三县桥。由于整座桥全是用大料石搭建,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石头大桥。最令人称奇的当数三县桥的建桥工艺了,当年一块块桥石都是用煮熟的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灌缝牢牢地粘结在一起。   

  走过一条繁华的街道,便是水乡古镇的东大门,高大的牌楼,上面书写着“大捷门”三个大字,它是为了纪念太平天国在这块土地上勇战湘军,大获全胜的历史功绩。在英王路的斜对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它就是万年台,看上去十分精巧,雅观,造型别致。万年台右边,是古西街.街道不宽,但青石板铺路,两侧民居多建于明清时代,古西街原长五百来米,曾号称五里古街。三河街多,巷子也多,大小巷子2背上长了小的白点如何治疗6条。在众多的巷子中,最著名的要数一人巷,因为它是三河最古老最悠长的深巷,进出只容一人通过。走在老街石板路上,看景点,览街景,品小吃,更能观瞻名人故居,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寅初纪念馆,孙立人故居,杨振宁旧居,刘秉章故居均坐落于小镇之内,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悠悠三河故事。   

  一路下来,我已被小镇浓浓的宁静祥和的气氛包围、浸染。细细品味,如同在画中游览,诗中惝徉,感觉舒畅、温馨,悠闲、惬意。古镇墙上仍存的栓马桩以及厅堂里斗大的“米”字,“望月桥”拾级而上鱼背一样的拱型,见证了昔日小镇的繁华与秀美;古色古香的“望湖阁”两边繁体隶书“拥水望月醉倒几多文人墨客”“沐风听雨乐坏无数贫民百姓”和暗红的阁楼相得益彰的一副对联,不禁让我内心充满对写对联人的敬意,敬他使用“贫民百姓”而不是“迁客骚人”或者“政界精英”。行于小镇间,不仅体味到刘府兴隆庄当年的奢华,感受着古炮台中间锈迹斑斑铁炮那种古老沧桑的味道,也仿佛能听到当年胡同尽头“三河古娱场”的喧哗。?满街具有独特书法艺术,木材质地、雕刻艺术和油漆工艺精湛的“匾”,更是具有很浓的文化积淀和厚重的民族风俗。   

  别过三河,脑海中还久久回映着碧水潺潺,长篙一起一落,乌篷小船好似一轻盈的妙龄少女,柔情款款的穿过石拱桥,荡漾出叠叠凌波,细细的水声和好似凝满幽香的吴侬漫语;古城墙上烟雨朦胧、薄纱晓雾,湿湿般的情愫;傍水翘角楼阁,灰墙褐瓦,厚实墙垛,如鱼鳞般相嵌镶的层层瓦片;别树一帜,古色古香,流韵溢雅,别样的窗轩、扶栏、檐椓、梁栋;窄而不厌,长而不倦,曲折蜿蜒,如少女细柔蛮腰,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深巷和让人目不暇接林立的商铺;还有那水中影影绰绰的倒影和一抹素影,娉婷轻盈,撑一柄油纸伞,捻起裙摆,匆匆袅娜行走在小巷深处的少女。   

  燕绕蝶舞的粉瓣,辗成香泥,落入水中泛起片片涟漪,随波而去的是,与小镇之约后的依依惜别之情。编辑评语亲爱的作者,欢迎进入红袖投稿,希望以后注意:段首请空两格,已帮您排版好。最好一次性就排版好,多次修改,后台短时间内不显示。可自行百度“自动排版工具”,将正文在排版工具中排好后再复制粘贴到红袖的文本框里。   期待佳作。(编辑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河古镇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