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子 发表于 2016-10-26 03:47:16

古代中国人的生日庆典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生日是重要的。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生日是计算成年人口的方式。对于个人来说,人们希望通过生日来确知命运。在中国历史上,生日是重要的。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生日是计算成年人口的方式。对于个人来说,人们希望通过生日来确知命运。然而,“生日之礼古人所无”(顾炎武:《日知录》17,“生日”;又见卷14他关于皇帝诞节放假的文章)。在这方面,古希腊人和古代的中国人是一样的。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252/97/2145/139503612.jpg

清代宫廷画帝制时期的常规说法是“生日”(今天仍然如此),但是,在先秦,“生日”只是偶尔出现,它的意思是“某人活着的时候”。东汉时期,这个词被用来指“出生的日子”。最早提到生日庆祝的,是在关于庆祝佛祖生日的世俗庙会记载中。3世纪初期,“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三国志·吴书》卷4《刘繇传》)。几部5世纪和6世纪的资料提到佛祖生日(阴历四月八日)庆典时佛像的巡游(“行像”)。最早谈到庆祝凡人生日的是《颜氏家训》(7世纪初),其中提到南方有在孩子第一个生日(一朞)时“试儿”的风俗(YSJX 2.6:118)。从颜之推接下来所说的可以知道,当时的生日庆典主要是要向父母表示感谢,而不是要庆祝过生日人的出生。他还提到梁孝元帝生日时不食肉,可见生日与佛教的关联。原文如下:江南风俗,儿生一朞……亲表聚集,致燕享焉。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阮修容薨殁之后,此事亦绝。(《颜氏家训》2.6:118,“风操”)我们知道,根据记载,603 年,隋文帝(生于541;581—604 在位)在自己生日时,曾经下令“断屠”,也就是“禁断屠杀”,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隋书》2:49,《帝纪》)。643年唐太宗生日时,也宣布了同样的禁令,记载还提到“俗间以生日可为喜乐”(《贞观政要》7,“礼乐”)。729年,唐玄宗在位的第17年,首次规定以皇帝的生日为官方节日,官员放假一到三天,对罪犯施行大赦。这个节日的称法很多,包括“降圣节”“千秋节”(字面意思是1000个秋天的节日;“千秋”约定俗成的意思是长寿,因此,千秋节就是长寿节)。之所以叫“千秋节”,玄宗的生日在八月肯定是原因之一。玄宗晚期,他的生日又被更名为“天长节”。无论如何,“千秋”作为皇帝生日进入了语言。当然,后来的皇帝时不时也会为因自己生日而设的假期取特殊的名字。9世纪,日本僧人圆仁在日记中三次提到皇帝的生日(840、841、843年的六月十一)。宫廷准备“斋饭”(信众为僧人提供的素食,主要在正午断食以前食用)以示庆祝。在宋代,寺庙需要在皇帝生日之前唱诵特定的经文三十日(荣西,转引自Yifa,2002,39),在某些特定时期,皇帝死后一周年的纪念日(周忌)也要设饭斋僧。从唐代起,四月八日庆祝佛生日成为规矩,称为“浴佛节”“佛诞”。如同圆仁所看见的,那一天,寺庙要设斋饭。其他神灵的生日也要庆祝(比如二月二十五日老子生日),这些节日都是官方节日,但并未延续到宋朝。然而,在民间,人们仍然会在这些日子里庆祝佛诞和老子生日。公元170年,每年两次祭祀孔子成为制度(§28.3.1)。唐代是首次提到按照生辰八字推算人生命运的朝代。因此,庆祝生日的习俗可能是随着佛教的普及、在南朝时才进入中国,这是极有可能的(如今所见,首次提到为佛庆生的资料比首次提到为人庆生的资料早了400年)。只有到了唐代,在皇室所树立的榜样影响下,庆生习俗才慢慢普及开来。正因如此,唐代以前的诗歌和信件中没有庆祝生日的,绝非偶然。在宋代,皇帝生日的名称有“长春节”(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生日)、“寿宁节”“寿圣节”。“天寿节”是忽必烈汗的诞节名称。到清代,帝后生日最常用的词语包括:万寿圣诞、万寿、万寿圣节、万寿节(皇帝生日);千秋节(皇后生日,有时也可以用于皇太后);圣寿节、圣节(圣诞节、诞圣节的省称,皇太后生日)。其他生日可以称为“圣诞节”的历史人物是佛祖、老子和孔子。17 世纪,“圣诞节”被用来翻译庆祝耶稣基督诞辰的节日。“圣诞节”还可以用于观音等神祇的生日。到帝国晚期,通常的做法是在位皇帝宣布帝后的生日、庆典的时间和性质(这些生日一般会包括他父母的、他本人和皇后的,以及孔子的),这些日期会被纳入法令。在清代,遇有皇家生日,官员们必须穿朝服,停止公务和刑罚,并斋戒。此外,屠宰牲畜(和唐代一样)也是禁止的。皇帝的逢十生日,特别是六十生日,会举行盛大奢华的庆典。与皇帝关系密切的高官会从各地赶往京城参加庆典,甚至退休官员也不例外。其他官员要进贺表。人们纷纷送上巨额的钱财和奢华的寿礼。清代的宫廷画和木板画册中生动地刻画了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1713)的公共游行队伍,以及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时(1790)仿照前者的场面,见Naquin(2000,349—351)。1761 年,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皇帝举行了精心准备的仪式,包括在藏传佛教寺庙真觉寺(五塔寺)的贡献。这些也都以卷轴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万寿盛典初集.1716.王原祁等选编.40 册.北京.内府.卷41—42 是图解和画。)到这个时候,皇帝不仅要赦免罪犯,还要蠲免拖欠的赋税,这已经成为通常做法。皇后、皇太后的逢十生日也会举行大型庆典。康熙皇帝开始在祖母生日时抄写经卷献给她,后来的皇帝继承了这种做法。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7/98/2145/139503632.jpg

蔡京不用说,高官们也时兴庆祝生日。《水浒传》第16回那一场开启了强盗团伙的重大抢劫案,抢的就是打算送给宋徽宗朝权相蔡京(1047—1126)的价值十万贯铜钱的寿礼。北宋灭亡之后,蔡京被视为罪魁祸首,并被抹黑成为邪恶的亡国大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理由认为,高级官员,不管腐败与否,都时兴庆祝生日。除了皇帝、神仙生日的特殊名词之外,唐代及以后,还出现了许多关于普通人生日的特殊称呼。下面所列(基本按时间顺序)是最常用的:“生日”“生辰”“生朝”“诞日”“诞辰”和“降诞日”。唐代以后,就像是英文中的birthday一样,“生日”“诞辰”等等也有了两个意思:出生的日子和每年一度对出生的庆祝。婴儿人生之初的重要日子(从南北朝开始)是:“满月”或“称月”,剃掉胎发,命名仪式;“百晬”(100天或3个月)。帝国晚期,最重要的生日包括:“朞”“周日”“周晬”“晬日”“周岁”(小孩出生满一年);首次出现是在《颜氏家训》2.6:118。“大生日”(从十岁生日开始的每一个逢十生日)。显然比“小生日”(两个逢十生日之间的生日)更重要。“大寿”(从六十岁生日开始的逢十生日)。比此前的“大生日”都重要,六十岁生日是人生的里程碑,它不仅意味着活到了老,还标志着值得庆祝的真正的圆满。有时又称“六十生日”“六十诞辰”“六十花甲子”“六十甲子”,最普遍的称法是“花甲”。为了防止激怒命运,人们喜欢提前一年庆祝大寿。以下是各大寿的别称:花甲之寿:60岁;又称“六旬”。古稀之寿:70岁;又称“七旬”。八十大寿:80岁;“八旬”(《红楼梦》第88回贾母“八旬大庆”)。耋,耋老,耄耋:非常老(70或者80“岁”)。九旬:90岁。期颐之寿:100岁。从五十岁生日开始进行特殊的生日庆祝活动。逢五生日,比如55、65“岁”被称为“小庆”。逢十生日为“大庆”。“明九”生日也值得特别庆祝(指虚岁末位为九的生日,比如9、19、29、39“岁”等等)。实际上,人们通常提前一年,在“明九”年庆祝逢十生日,特别是六十大寿(全部按虚岁算),目的是要取“九”与“久”谐音的口彩,同时避开与“时运”的“时”谐音的“十”,免触霉头。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做九不做十”。“暗九”指九的倍数生日(18、27、36、45、54、63、72、81“岁”),因其中暗含九而得名。“暗九”生日被认为是暗含凶险,因此,需要在生日前夜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最凶险的莫过于暗含九九的81“岁”生日,因为它意味着终结。正因如此,《红楼梦》里才会有这样一段:“鸳鸯道,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红楼梦》第88回)之所以是3651部,可能是因为它是365.25 的9.9倍(老太太还要求家里的姑娘们抄写《心经》365遍,恰好与一年之中的天数365.25相合)。暗九之说显然与用“九曜”(9颗星星)算命的方法有关。“九曜”指的是太阳、月亮,以及五颗肉眼看得见的行星、罗睺星和计都星。极数81几乎与每个人都发生过关联,因为帝制中国晚期儿童乘法口诀“小九九”的结句正是“九九八十一”。许多文化都非常重视九(或者七)的倍数。在欧洲中世纪,人们普遍相信每个第七年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49(7暳7)、63(7暳9)、81(9暳9)则是特别凶险的转折点,让人感到畏惧。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年忌”,比如说73和84(可能是因为孟子、孔子分别死于这两个年纪)。《黄帝内经·素问》将7、16、25、34、43、52和61视为“年忌”。“年忌”还包括,女性每隔七年、男性每隔八年是一个坎儿(《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帝制后期,按习俗,要向年长的人磕头贺寿(又称“拜寿”“祝寿”“添寿”“庆寿”)并献上礼物(邱仲麟2000)。文人作诗,有钱人家在逢十的大生日,特别是六十大寿时,要大摆宴席、请戏班子唱戏,以示庆祝。明清的白话小说中对这一类庆祝活动有许多记载。比如探春就说过:“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红楼梦》,第62回)《红楼梦》描述了六个处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的生日(分别见于第11、16、22、43—44、62—63和71回)。最有名的是男主人公宝玉的14岁生日(第62—63)。《醒世姻缘传》《官场现形记》等小说中也有不少生日场景。读者应当还记得,从唐宋时期起,生日成为庆祝的时间,但不是增加年龄的时间(年龄的增加是在新年伊始)。此外,还请注意,某“岁”生日的日期是按照中国的阴阳历来计算的。以康熙皇帝为例。他生于其父在位的第11个年头的三月十八(按照格里高利历,是1654年5月4日)。他的六十岁生日并不是在60年以后的5月4日(也就是说1714年5月4日)庆祝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他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正月初一(1713年1月26日)进入60岁,而不是1714年。第二,那一年的三月十八是在格利高里历的4月12日,而不是5月4日。因此,尽管他在1713年1月26日就进入了六十岁,但是,六十大寿却是在4月12日举行的。当然了,按照欧洲和美国的算法,他当时其实只有58周岁。正如“计算年龄”一节中曾经提到的,情形在20世纪变得复杂起来。原因是,此时,人们开始逐渐转向按照实际年数,而不是“岁”来计算年龄。而某人的年龄究竟是按哪一种系统来计算的,常常并不清楚。宦官将阉割的日子作为生日(但并不用来计算年龄),因为它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这种行为初次见于记录,是在宋朝。“冥寿”是死者的生日。(文/魏根深,译/侯旭东)参考文献:邱仲麟.2000.诞日称觞:明清社会的庆寿文化.新史学11.3.张培瑜.1989.孔子生卒的中历和公历日期.天文学报30.张泽咸.1991.唐代的诞节.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1.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30/98/2145/139503645.jpg

(本文摘自《中国历史研究手册》,[英]魏根深著,侯旭东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中国人的生日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