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立人22亿集资危机调查
在“富豪之城”温州辖下的一个欠发达县,一家民营教育机构酿成了一宗债务超过20亿元的民间集资案。现在,它在1000位债主的追索下濒临崩盘,它旗下的学校不排除被公有化。“按照立人集团的重整计划,育才中学有被公有化的可能。”11月23日,参与立人集团重组的相关人士透露,“这个目前还没最后敲定,更没有具体操作方案。但立人的重组已经启动。”最新消息是,上周末以来,又有约200多位债权人与立人签署了债务清偿协议。这样在总共约1000位债权人中,签约的已有500多人。”总部位于温州泰顺县的立人教育集团,是以教育为主业,横跨房地产、矿业等领域的民营机构,也是这个欠发达县最大的企业集团。它在泰顺集资办学历时10年以上,在当地家喻户晓。立人集团的危机爆发于10月底。其时,它宣布从11月1日起停止支付向社会所融资金的本金和利息。立人集团董事局董事雷小草向媒体称,立人的融资大部分为民间借款,共负债22亿元左右。而泰顺县2010年的GDP还不到40亿元。这是一种小股汇大股的层级式集资。立人旗下学校的教师从全国各地引进,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集资链条沿着教师们的人脉不断跨区域延伸。这些钱相当多地流向了获利丰厚的房地产和煤矿。其获利部分用于扩张立人的办学网络。随着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这个链条开始崩断。据重组小组初步评估,集资案牵涉民间借贷债务22亿,而立人目前的资产约为70亿元,但被深套而无法变现。“这样一家企业,政府不可能会任其崩溃的。”上述参与重组的核心人士说。“教师金融链”泰顺县,地处浙江与福建交界处,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现官方口径改称“欠发达县”。据官方数据,2010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为39.77亿元。董顺生原是泰顺一家国有陶瓷厂的党委书记,这在国企稀缺的山区县城算得上名人。1998年8月,董顺生和另6名股东各出资10万元,租用陶瓷厂的废置厂房,创办育才高级中学。其时,这个贫困县的教育十分落后,高中升学率一直不高。中考这个关卡决定了许多孩子能否继续学业。因此,育才高中开办第一年,即成功招生220人。2001年,育才初中开办。2003年,又开办了育才小学和育才幼儿园。“在当时,到这么一个破陶瓷厂去读书,是被人瞧不起的。”一位泰顺教育系统人士告诉记者。民众对民办中学实力的疑虑,加上部分学生不适应育才全天寄宿的封闭式管理。到第二学年,招生人数急降至160人,融资也出现困难。中小学教育作为带公益性的产业,利润产出并不理想。尤其在贫困县,学费收入的潜力有限。育才高中一年的学费要1万多元,高于当地公立学校。这已超出许多当地家庭的承受力。有迹象显示,也就是从那时起,这起民间借贷案开始破土。2003年9月,温州立人教育集团经工商部门批准成立,注册资金3.2亿元,经营范围涵盖教育类投资与建设、房地产开发、矿业投资。其试图通过投资高盈利产业获取利润,再反哺教育的商业化办学模式清晰可见。对外投资的钱从哪来?集资。立人的集资对象主要是育才系学校的教职员工和泰顺当地居民。债主之一的育才中学教师罗林(化名)说,当时学校领导不断向老师们灌输理财观念,说把钱借给学校,既保险,利息也高。据他介绍,立人的借贷,借期多在1年,月息2%~6%、半年一结。立人的集资是温州民间借贷通行的层级式集资。甲借给乙,乙加入自己的钱再借给丙,丙又加入自己的钱后借给立人。而甲、乙又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于是每一个债权人身后都牵着一个链状和网状交织而成的债务系统。层级间都有利率价差。比如立人今年10月15日以月息4%融资时,有的老师就以2%的月息从老家多位亲友手上一点一滴地凑了上百万的款项,借给学校。育才许多教师是湖北等外省高薪挖角而来,通过他们的家乡人脉,经由层级式链条,把这些亲朋好友的钱聚集过来,由无数小股汇成大股。就这样,育才学校的老师们的钱,多则400万元,少则15万元,纷纷注入到立人的集资盆里。据雷小草称,直接借钱给立人的债主约1000人,含间接债主在内约2000人。“民资办学,人才引进与留驻方面都缺乏政策扶持,要想稳定教职员工队伍,除了提高教师收入外,另一种方式就是留住他们的钱财,融资和留人一举两得。”上述泰顺教育系统人士介绍说。这一融资模式在温州教育产业中并非罕见。当地一家音乐基础教育连锁机构,也是采取入股分红方式,吸收教师资金组建投资联盟体,向加盟学校收取各种管理费用,在全国扩张连锁学校。炒房挖煤的民校依靠这一投融资模式,立人在房地产、煤炭这两个温州资本最为熟络的领域里获利可观。立人高管透露:“连续10年单单利息就发放了20多亿元。”从这些产业获取的收益有部分被注入育才系学校。泰顺县教育局官网的信息称,2003年开始,立人董事会征地100亩,一期投资2610万元,用于建造育才初中的高标准教学楼和学生公寓。2006年建成2900平方米的师生餐厅和1230平方米的室内篮球馆等。2010年又投资3000万元建设高中部的综合楼。泰顺县教育局一位人士介绍说,育才高中每个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一个占地 500多亩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家禽种养殖基地,为师生提供“特供食品”,成为吸引生源的一大亮点。育才系的高考成绩也连年提升:2008届高考上重点9人,本科以上115人;2010届上重点19人、本科突破180人。育才一跃而成温州名校,高中水平被认为在全县仅次于公立的泰顺一中。2008年温州评出的16家“魅力民校”中,育才系独占三席。立人集团董事长董顺生在2006年被浙江省政府教育基金会授予“绿叶奖”荣誉称号。在滚动资金的推动下,教育王国迅速扩张。至2011年,立人集团旗下拥有学校、公司等企业共计36家,项目遍布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贫困县的土地上站立起一个民营教育产业的神话。不过,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立人的资金链也越来越紧绷。育才是全寄读学校,为拓展生源,招生范围必须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兴建大量学生宿舍。“育才很多老师是从外地高薪挖过来的,待遇高的年薪有50多万,这些都挺烧钱的。”立人集团一名中层人士透露。要继续烧钱,就得继续借钱。“育才是温州的魅力民校,也是泰顺经济的支柱。”育才的办学业绩反过来为民间吸金提供便利。“泰顺很多人把钱放进去,老的少的、外面打工的家里务农的,大家都主动把钱送到立人。”罗林说。“育才给的利高,短期月息5分都有,而且还款很守时。”一位参与集资的泰顺居民说,育才高中的财务室如同泰顺人的取款机,存钱、取钱,十来年从没出过事。据雷小草的说法,这些年盈利主要支付了学校的负债和多年来的借贷利息。“每年利滚利,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教育主业盈利有限情况下,为支付高额利息,也只有不断将资金投入楼盘和煤矿里滚动。这个商业链条就此周而复始,欲罢不能,直到在一个早上突然停机。“借钱借成了股东”“董顺生一直靠民间借贷,融资渠道单一,原本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不是很直接。”一位与董顺生有过投资接洽的温州企业家分析,但今年楼市限购,前期投资的许多项目滞销,资金无法回笼。受节能减排政策影响,煤炭领域又无法获得之前预期的回报。借贷的利息又得按约定照发,资金链由此断裂。雷小草也向媒体表示,立人2011年的目标为煤炭产量500万~600万吨,楼盘销售50万平方米,但目前许多房产项目滞销,资金无法回笼;在鄂尔多斯等地投资的煤矿今年仅产100万吨。如今,立人危机爆发,董顺生光环陨落。“董事长说,愿意放弃自己在公司的1亿元的股份,他也说,对不起大家,没帮大家赚到钱,甚至愿意以死谢罪。” 立人集团一位高管向本报记者透露。此前网传董顺生曾两度自杀。对此,雷小草向记者表示:“董事长一直承受很大压力,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他曾萌生过自杀的想法,今年6月份,他预感到集团将面临危机,中间几次都想要自杀,可是都坚持下来了。”目前,由泰顺县政法、金融等部门成立的工作组,正指导应对立人集团资产重组等相关事宜。有3种方式的重组方案供债权人选择。一是将债务转为股权,可折价持股的企业分别是立人集团旗下的上海意邦置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诚意煤矿立人集团所拥有的部分股权。二是分期偿还的债务规定在5年内清偿,年还本金的20%,最后1年偿还本金、利息,利率以银行贷款同期基准利率计。若到期后仍不能按时还款,将拍卖资产偿还。也有债主可选择认购立人集团旗下子公司江苏盱眙佰泰置业有限公司的待建房产。“这些都是无奈之举,大多人还是要求一次性还款的。”罗林说,他的圈子里有批人至今还僵持着。至于立人集团和育才系学校的走向,目前仍未明朗。最新消息是,不排除育才系学校将由政府接管,转为公立。“公有化不是最终的选择,是最后的选择。” 泰顺教育局一位官员向记者透露,只有在其它路都走不通后,才考虑公有化,为的是把育才学校办下去。“市、县两级政府态度很明确,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一定要把育才学校办下去,还要办好。”(腾讯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