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谦:金融交易的本质(三
六、一个要求交易者保持独立思维能力的行业 那么,从表象上看,金融交易的本质是什么?它首先是一个要求交易者保持独立思维能力的行业,是一个心灵独立、无处可依的行业。
金融交易实际上是心理战,如果大家不具备独立思维的能力,不要来做交易。因为“这个游戏愚蠢的人不能玩,懒得动脑子的人不能玩,心理不健全的人不能玩,企图一夜暴富的冒险家不能玩”,无法做到心灵独立,金融交易行业就不适合你。
很多人依赖各类消息或某位据说是大师级人物的预测进行交易,乐此不疲,哪怕跟单亏损,依然如故,逐渐丧失了独立思维的能力,养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这类单一思维模式的交易者最终成为了炮灰。
记得巴菲特曾经说过,即使美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为之改变我的任何投资作为。
有人不解,巴菲特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私交很好,格林斯潘所讲不会有假,为什么巴菲特要这么说?
原因是,他怕被格林斯潘控制了!
七、一个交易者只有彻底退出不再交易后,才能下定论、判输赢的行业
有人认为,金融交易是一个投机或投资的行业。
索罗斯寻找投放“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机会。这是投机。
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等很多有增值潜质的股票,并长期持有。这是投资。
但当我们把心静下来,会发现其中的秘密——巴菲特实际上是投资了自己,索罗斯则投资了哲理性的东西。也就是,利用大家对他们的看法,炒作了自己,获得了成功。
因此,金融交易是一个投机或投资的行业,这种说法仅是从技术层面上看的。
因无论是投机,还是投资,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在金融交易操作停止前是没有定论的。
怎么才算是有定论呢?
只有交易者彻底退出不再交易(去世或退休)后,才有定论,才能评价出他此生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输赢。
“敏捷的熊”——杰西·利弗莫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创造了金融界的奇迹,是美国20世纪早期最有影响的一位股票作手。21岁时,他怀揣2500美元,单枪匹马闯入纽约华尔街。在1929年,美股大崩盘前,他放空所有股票,赚进1亿美元,达到了他一生的顶峰(当时美国一年税收仅42亿美元)。然而到了晚年,他却穷困潦倒,最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前留下一张纸条:“我的一生是个失败。”
彼得·林奇,当代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在他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2%。然而就在他人生的巅峰时刻,1990年,林奇却选择退休,带着赚来的钱,离开了……
因为他明白,只要不是彻底退出不再交易,哪天做错一笔就可能前功尽弃;只要还身处其中,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是真的赢了,抑或输了……
金融交易,从表象上看,永恒不变的是只有在交易者盖棺或金盆洗手后,才能真正判定输赢。如同一个司机,不论驾龄多长,只要还开车就不敢说不会出车祸一样,也就是,只有永不开车了,才敢说不会因自己开车而出车祸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