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京:通货膨胀谁之过
先声明,我作此文并非秋后算账,更无意主张追究谁的责任。本文的重点,是要对通胀的发生机理做分析。最近消费物价连续三个月下行,人心趋稳,这时候讨论通胀恰逢其时,若能把通胀的真实原因弄清楚,正本清源,不仅可校正视听,还可避免当下某些错误观点以讹传讹再误导政府今后的决策。中国近两年的通胀,据有关专家称是由农产品涨价推动的,其理由言之凿凿:一是农产品涨价先于工业品涨价;二是农产品的价格涨幅也明显高于工业品。不否认,以上说的皆事实,而且也有数据支持;然而尽管如此,但却不能证明通胀就是由农产品涨价推动的判断。在我看来,这些“事实”不过是通胀的表现而非原因,就像人感冒了会咳嗽,但咳嗽并不是感冒的原因,不可倒果为因,混为一谈。
我曾多次说过,通胀只可能由需求拉动。可今天人们为何仍然相信农产品涨价能推动通胀呢?我想,这恐怕与教科书讲“成本可推动通胀”有关。是的,农业作为上游产业,农产品涨价会推高工业产品的成本,成本增加,工业品也势必涨价;价格普涨,于是货币贬值,通胀就出现了。骤然听,这分析似乎有道理,但细想却未必对。其实,讨论价格决定有两个分析框架:一是成本决定价格;二是需求决定价格。
举个例子。某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月饼,如果农产品(月饼原料)涨价,生产月饼的成本会增加,生产成本增加后月饼会否涨价呢?经济学的回答,若月饼供不应求价格当然会涨,因为供应短缺,价格涨了也有人买;反之若月饼供过于求,成本增加价格却涨不了。想想看,月饼本来就过剩,若再涨价你卖给谁?有个大家熟知的现象,每年中秋节后月饼会立即大减价,为什么?是成本下降了么?不是;月饼的成本没变,是需求减少了。
由此可见,如若商品过剩,价格是由需求定而不由成本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以弗里德曼讲“通胀始终是货币现象”。这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经济过剩,而这个国家又如果同时发生了通胀,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央行多发了钞票,舍此不会有别的原因。换句话讲,只要央行能管住货币发行,不仅成本不可能推动通胀,物价结构性上涨也不可能演变为通胀。
让我用个简化的例子解释吧。假定一个国家一年只生产两种产品:一吨大米与一台冰箱,一吨大米价格为2000元;一台冰箱价格为1000元。而该国央行当年投放的货币也正好是3000元,这样总供给等于总需求,通胀当然不会有。即使物价出现结构性上涨,比如一吨大米从2000元涨到了2500元,通胀也无以发生。因为受货币供应(3000元)约束,一吨大米涨500元,冰箱就得降500元,否则冰箱不降价就只能压库。
可现在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吨大米涨价500元,而冰箱的价格却不降反升,也涨了200元。何以会如此?若照前面专家的说法,是农产品(大米)涨价推动了工业品(冰箱)涨价。这说法可信么?不知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不会信。怎么可能呢?如果不是央行背后悄悄多发了700元的货币,大米涨价后冰箱价格怎会涨得了?所以我的观点,通胀的推手只能是央行,除了央行谁也没有这样的能量。
这样讲绝无指责央行的意思,多发货币,央行往往也有苦衷,是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而我想说的是,不管央行是何理由发多了货币,但都不可移花接木,把通胀归结到农产品涨价上。不然大家都这么说,久而久之政府信以为真就会去打压农产品价格。这样板子打错了地方不仅通胀治不了,到头来还会弄巧成拙,令农产品涨价的压力越来越大。
有前车之鉴。上一轮(2007年)国内物价上涨,就曾有人说是肉禽产品推动,于是政府便出手限制肉价。其实,当年肉价上涨,是因为国际饲料市场价格上涨后农民不愿养猪,而猪肉供不应求价格才涨,这本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政府不管,肉价放开,供应多了价格自会回落。可结果呢?由于政府管制了肉价,农民更不肯养猪,致使肉价上涨火上加碳。最后没办法,政府只好一手限价格,一手发补贴,甚至还闹出为母猪上保险的笑话。
无独有偶,另一个例子是粮价。有个问题我之前一直弄不懂,中国13亿多人口,18亿亩耕地,人均一亩多地怎会缺粮食?几年前回老家才知现在耕地撂荒有多严重。当年我在乡下种地时水稻一年种两季(早稻、晚稻),而今天统统改种一季,耕地等于变相撂荒了一半。问原因,乡亲们说粮价太低,种粮不划算。既如此,政府何不放开粮价呢?原来,政府也是担心粮价上涨推动通胀。
写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我为何要反对“农产品推动通胀说”了吧?这些年,只要国内一出现通胀,人们就把原因归罪于农产品,明明是央行闯的祸,但板子每次都打在农民身上,代人受过,对农民实在太不公平。我们天天讲要增加农民收入,可农产品一涨价就大打出手,这岂不是叶公好龙?当然,也许有人说农产品涨价会伤及城市低收入者。不错,低收入者应该照顾,但政府可给他们补贴而不必牺牲农民利益呀。
所以我要大声说:通胀只会由央行推动,“农产品推动说”可以休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