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为国让路” 50年从山脚搬到山顶
http://photocdn.sohu.com/20111221/Img329708784.jpg昨日中午,董德贵老人在新房前点燃鞭炮!http://photocdn.sohu.com/20111221/Img329708785.jpg昨日,董德贵老两口告别老屋。 12月2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六。65岁老汉董德贵,选择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又一次搬离了住了37年的老宅。财神庙山顶,丹江口市蔡湾村移民安置点,儿子董贤军的“乔迁喜宴”,正等待他的到来。
53年,他2次移民,3次搬家。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从1958年开始,董德贵从山脚的丹江边搬到山腰,再从山腰搬到了山顶。
“国家需要,我们只有服从。”老汉露出憨厚的笑容。他没有留恋,没有不舍。因为,他彻底告别了冰冷的土房,住进了新洋楼。
老家
清晨6点,天未亮透。丹江口市蔡湾村九龙沟,搬家汽车的马达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大坝由海拔162米加高至176.6米,蓄水位由157米提高至170米,风浪线172米。2014年通水后,蔡湾村,172米线下,属丹江口水库淹没区。
董德贵打开发白的木门,将8蛇皮袋麦子,吃力地搬到门口。三官殿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带着一辆三轮摩托车上门,工作人员三两下将麦子搬上了车。除了粮食和一件木柜,其他什么都不带走,包括旧床和其他家具。
他的家,是一套三间的瓦土房,面积约100平米。1977年,他花了5000多元,还专门请了四川的师傅,帮他夯筑了这间土房。
奉献
在董德贵的记忆里,这是他经历的第二次移民搬迁。
1958年,董德贵12岁。当时住在丹江口河边。那年,因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筑水库大坝需要,政府动迁16.2万人,其中内安8.7万人。董德贵就属于内安一员。
董德贵记得,当时,政府的补贴少,住房问题靠自己解决,父亲带着6口人,到半山腰上的石桥洼,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屋。1977年,他举家搬到了海拔更高的九龙沟,一住就是37年。
董德贵说,今年,为了配合搬迁,山沟里的4亩好水稻田闲置了一年。
新家
翻越一个山头,董德贵的新家,蔡湾村移民安置点,矗立在海拔214米高的财神庙山顶。
这山位于丹江口水库之巅,本荒无人烟。今年5月,为了内安的蔡湾村村民,当地政府硬是削掉了22米的山头,整出了一块平地。在此基础上,78栋两层洋楼式的移民新居,拔地而起。
移民新村整齐划一,分为10排。村里,有活动广场,太阳能路灯。局面住宅为徽派建筑,白墙飞檐黛瓦,房前屋后花坛环绕,新种的玉兰花树生机盎然。
董德贵和儿子董贤军各分了2套小洋楼,每套面积为180平米。一楼和二楼呈两室两厅布局。
董贤军二楼的客厅摆放着崭新的布艺沙发、电视柜、液晶电视,瓷砖地板擦得干干净净。
终于安定了。
董德贵一声叹息。“一辈子与房子较上了劲。”
安居才能乐业。董贤军说,今后,他可以专心到外地打工挣钱。有着一手木匠的好手艺,他不愁活干。
三官殿街道办事处主任舒毅说,移民搬进新居后,政府还将进行生产安置。通过回填挖山,该村将添置400亩土地,每人可分到0.4亩菜地、1.05亩林地,或者1.4亩旱地。
董德贵说,他准备经营一些果林,增加一些家庭收入。此外,他还准备在移民安置点经营农家乐。
(搜狐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