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片之父汤晓丹:沉默睿智的大艺术家
http://www.franceqw.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1/26/QWF10397201201261946551.jpg汤晓丹自画像
http://www.franceqw.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1/26/QWF10397201201261946552.jpg
汤沐黎代父赴京领奖前在华东医院为父亲画的速写
http://www.franceqw.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1/26/QWF10397201201261946553.jpg
蓝为洁与汤晓丹相濡以沫66年,感情醇厚。
http://www.franceqw.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1/26/QWF10397201201261946554.jpg
获奖证书
我幼年侨居印尼时,就进过电影院,看到美国西部牧童骑着马驱赶牛群的画面,令我吃惊喝彩;看到卓别林的滑稽表演,又使我哈哈大笑。这些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我就爱上了电影。后来母亲为我买了一个玩具电影放映机,盒前一个小镜头,盒中一个小灯泡,还附带一小卷胶片。我手摇着放映机上的把柄,家中白墙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短片《火车到站》,从此爱不释手。
冥冥中,就是这些对电影的印象吸引我朝它靠拢,以至于走了长达70余年的电影道路,摄制了各种各样题材的现实主义影片,历尽艰辛,在抗日战争期间两次死里逃生,即使在太平年代也因天灾人祸而遍体鳞伤。但是,我仍无怨无悔,抱着电影这武器不放。
电影是我的生命。
我爱我所选择的电影道路!
——汤晓丹
夏瑜
在2011年还剩最后三个月的时候,我非常荣幸地接到上海文联交给的任务——与汤太太蓝为洁老师一起为汤老撰写一本评传。
我真正认识汤老是从为他编辑、设计画册《汤晓丹的电影道路》开始的,之前只是作为上影厂的一名置景工人参加过他担任导演的电影《南昌起义》摄制组,根本不可能与他对话。
对我编辑、设计的那本画册,汤老非常肯定,当然,也许是鼓励。从此以后,他出传记,或者蓝老师撰写的关于汤氏一家的书,都请我设计封面,或者做装帧设计,甚至担任类似于特约编辑的角色。蓝老师问我,设计一个封面出版社只肯给几百元设计费,愿不愿意?我想,中国的百岁导演只有两位,汤老是年龄最大的,能为这样德高望重的电影大家做事情,求之不得,其意义远远大于“设计费”,便回答,汤老请我为他的书设计封面,是抬举我,义务劳动也愿意!
由此,我对汤老越来越了解,对他一生的经历,对他的人品和作品,印象越来越深刻,被蓝老师称为“对他们家最了解的人”。可是,真要写汤老的评传,这点所谓的“了解”显然很不够,于是,再一次仔细阅读了所有关于汤氏一家的文字,对汤老的一生重新做了梳理,发现之前写汤老的书对他的性格特征和人格力量挖掘得不够,只是叙述了他的经历、罗列了他的作品。广大读者也只对汤老解放以后拍摄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等几部军事电影代表作印象深刻,称其“中国战争电影之父”和“银幕将军”。这是事实,但不是汤老作为一个电影艺术家或者一个智者的全部。
所以,一度想把这本评传取名为《沉默是金大智慧》,为的是尝试突出他的性格特征,以及这种性格特征对他一生的影响,给他带来与众不同的创作收获并形成他的创作风格。
“沉默是金”是某位高人送给汤老的四个字,既是对他为人秉性的总结,也是对他功德圆满的概括——“沉默”是他的风格和习性,“金”是他的收获和成就,有前面的因才有或者必有后面的果——唯一一位在解放前、解放后,“文革”前、“文革”后都执导过电影的导演。
汤老沉默寡言,人尽皆知,他年轻时就这样,并非刻意为之。而他得以走上电影之路,多多少少也与他的只做事不说话有点关系,沉默着帮别人的忙,一不小心就成了电影艺术家,直到成为大家名家。帮人就是帮己,这不是汤老做事的出发点,却是一种必然,其中的玄机不必深究,但值得今人效仿,即使目的是为己。
灾难和不幸在汤老的沉默中化险为夷,坎坷和挫折在汤老的不语里悄然消解,至于久而久之,汤老是否已将“沉默”有意无意地作为他的秘密武器——以不变应万变,起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效果?可以肯定的是,他沉默不等于无话可说,不等于没有自己的立场。恰恰相反,汤老就是用这种“沉默”的态度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政治上以民族大义为重,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在香港面对日军最高统帅矶谷廉介的收买是如此,对创作上与领导、与同行的意见相左也是如此。
可以说,汤老是中国拍摄电影类型最多的导演。他早期被称为“金牌导演”,既拍过《白金龙》、《飞絮》、《飘零》、《糊涂外父》、《翻天覆地》等反小布尔乔亚之作,也拍过《上海火线后》、《小广东》和《民族的吼声》等充满反侵略怒火的电影。抗战胜利后又奉献出《天堂春梦》、《失去的爱情》等杰作,在同期的中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显出不同,它们颇合汤老的秉性——朴素、柔美,摆脱了概念化的倾向。又因汤老的大智若愚而顺利通过国民党的电检。
而人们比较熟知的汤老解放后拍摄的经典战争电影,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加强了革命的浪漫主义,但经汤老的巧妙坚持,现实主义的成分还是或多或少被保留了下来。面对作品被任意删剪和无情批判的厄运,汤老任凭压力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用他的独特方式安然渡过难关,奇迹般地保留他的得意之笔和精彩段落。
正是由于汤老的大智若愚,较早地脱离“文革”的藩篱,投入电影创作,一直工作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继续产生《难忘的战斗》、《傲蕾·一兰》、《南昌起义》、《廖仲恺》等电影佳作。
“申辩不合时宜”——这是汤老每每遇到委屈心中不平时对老伴讲的私房话。他沉默着将心里的真话、将“申辩”一五一十地记在了日记中,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汤老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是“模糊”的,只知道是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所以经常会过好几次生日,有的朋友在2月份或者3月份为他庆生……为了写书,我特地查了资料,1910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那天,公历是4月1日愚人节——似乎预示了汤老大智若愚的一生!
由于汤老毕竟年高,体质越来越衰弱,为了赶在他102岁生日之前出版这本书,撰写的期限只有一个多月!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喜有悲:
喜的是汤老与王昆、冯其庸、刘国松、贾作光、黄苗子、韩美林等11位艺道精湛、学养深厚,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卓越历史性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于2011年12月19日荣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是目前除中国政府设立的文艺奖项之外,由国家级学术机构主办的最高艺术奖,旨在表彰、奖励中华文化艺术英才,鼓励文化艺术创造。而汤老是电影导演中唯一获此荣誉者。
在等待授奖消息的某一天,汤老对着天花板说起了“胡话”,医生、护士们听不懂,认为不是好征兆,赶紧把蓝老师叫去。蓝老师一听,哈哈大笑。原来,汤导演在发命令呢!他说:“把楼梯上那些道具搬开,要正式拍了!演员、服装、化妆、灯光都准备好了吗……”
显然,汤老又在导演一部新片了……
悲的是,在这段日子里,医院屡屡发出病危通知。汤老身上插满了管子,医生不让他下床。他很痛苦,但又很乐观,说,100岁是人生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所以,“2岁”的汤老比年轻人更勤奋,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就要翻翻英语词典,再翻翻另一本法语词典——英语水平相当好的汤老早已开始了第二外语的“攻读”。他的体会是:法语和英语差不多嘛,只不过读音不同罢了!
“2岁”的汤老没能再一次化险为夷。1月21日晚上,他平静地远行了。医生、护士们很不愿意相信这位好老头已经离去,亲朋好友也认为汤老并没走远。蓝老师说,她和汤老早就商量好,不开追悼会,就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欢送会”,欢送汤老再一次“回故乡”。
夫妻恩爱情永存
蓝为洁
1944年底,我在家乡重庆有幸能跨进当时的抗战电影制作基地——中国电影制片厂,与同事汤晓丹相识相恋。从1946年我们结婚算起,整整66年的婚姻生活,十分完美。由于他的宽容、耐心和钟情挚爱使我有了一个幸福的家。托六六大顺的吉祥,我的两个儿子在红旗下长大,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以父亲为楷模,刻苦攻读,也学会了扎扎实实创业的真本事。我很自豪丈夫给我的家是一个真正充满青春活力的新型家庭。全家四口都以事业为重,心心相印,互相督促珍惜机遇前进,把任何一项成就都看成是新起点。遭遇灾害时,四颗心凝聚在一起相濡以沫渡难关。这是我的好丈夫、好户长立下的家规。榜样的力量无穷,我们会一直发扬,争取一个又一个力所能及的,奉献社会的新成就。
汤晓丹一直轻声细语对我说,“如果家里出了意外或不幸,一定要带头冷静,写一篇文章把来龙去脉讲清楚,将实际情况告诉我的观众和读者,我的一生透明透亮,来得正步,去得也轻快。”不过在我心灵深处,一直认为丈夫和我心灵交融,我们会永远爱在一起,相伴不离。我不相信来世,我只重托今生永存。我与丈夫的恩爱情一定永存。这不是浪漫的爱情传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永远不灭的现实。
(作者系汤晓丹导演的夫人,上影厂剪辑师,今年86岁)
我父亲汤晓丹一百零二岁了。代表他来领奖,对我,我母亲蓝为洁,兄弟汤沐海和汤氏家族都是莫大的荣誉。临行前我去医院看望了父亲,讨论受奖之事,并为他画了幅速写。虽然体弱,他能读能听,思路敏捷,还在画上签了名。现在,打开速写本,让父亲见证他想说的话吧。他说:“中华艺文奖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丰硕成果。我很清楚自己取得的一切离不开电影战线上和我并肩工作的同代人的奉献。很多人已逝去,没能参与这个奖,我有幸参与了。我为大家领奖,也为大家感谢评委,感谢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祝中华艺文奖越办越成功!”
——2011年12月19日在首届中华艺文奖授奖仪式上,画家汤沐黎代表父亲汤晓丹赴京接受终身成就奖。这是他的一分钟发言稿。
我的父亲汤晓丹是一位人性完美、人格力量伟大的真正艺术家。我以有他的身教为荣。
——汤晓丹小儿子、指挥家汤沐海
汤晓丹从影大事记
1910 汤晓丹出生于福建漳州华安县云山村,原名汤泽民。19岁时,他孤身闯荡上海,开始自学电影艺术和技术。
1932 进入“天一”影片公司,从此走上电影道路。第一部担任导演的作品是《白金龙》,大获成功。
1934 受邵仁枚之邀到香港发展。接连拍了《并蒂莲》、《糊涂外父》、《翻天覆地》等影片,舆论赞誉他是“金牌导演”。
1938-1940 连拍三部抗日故事片——《上海火线后》、《小广东》和《民族的吼声》。
1942 拒绝为日军拍摄电影《香港攻略》,在朋友帮助下逃离香港。
1943 拍摄军事教育片《中国的防空》。次年拍摄电影《警魂歌》,汤晓丹认为,这是他在香港导演“抗日三部曲”的继续。
1946-1949 接连导演了现实主义作品《天堂春梦》、《甦凤记》、《万象回春》和《失去的爱情》。
1950 导演了解放后的第一部电影《胜利重逢》。被评为该年上影的先进工作者。
1952 与北影的成荫联合导演《南征北战》,开了汤晓丹军事系列作品的头。首创分组拍摄的新方式。
1953 《渡江侦察记》摄制组成立。这部电影后来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及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主演一等奖,汤晓丹还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5 汤晓丹奉命支援长影,与王滨联合导演《怒海轻骑》。被评为当年局、厂先进,又被评为上海市劳模。
1956 导演《沙漠里的战斗》。这部影片被当时的评论文章批评为“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
1957 导演反映公私合营成就的电影《不夜城》。“反右”运动开始,这部电影遭到批判,没有公映。
1958 导演了《卧龙湖》等三部电影。
1959 导演了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电影《钢铁世家》。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先进。
1961 汤晓丹开始执导他军事系列中的重要作品《红日》。
1962 《红日》因陈毅同志的肯定,得以全国公映。
1967 《不夜城》和《红日》被点名批判。汤晓丹被造反派打伤胸部。
1973 被请去当彩色版《渡江侦察记》的顾问,属于较早恢复创作工作的电影艺术家之一。
1975 与天然、于本正联合导演《难忘的战斗》,这是自“文革”开始后汤晓丹当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1976 带领女导演张惠钧把内蒙古作家玛拉沁夫写的电影文学剧本《祖国啊!母亲》搬上银幕,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献礼作品。
1977-1979 抱病执导建国30周年献礼片《傲蕾·一兰》。
1980 《傲蕾·一兰》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同年《南昌起义》开机。
1981 《南昌起义》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3 《廖仲恺》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
1989 “汤晓丹从影60周年电影艺术研讨活动”在汤晓丹的家乡举行。
1990 写下回忆录《路边拾零》。又与蓝为洁合著《父子艺术家》。
2004 94岁的汤晓丹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他是获此荣誉的首位中国电影艺术家。
2005 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2010 《百年电影百年行 汤晓丹新传》出版。
2011 荣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