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芬心语 发表于 2011-7-9 20:25:28

欧华作家作品与主流社会 2011-07-05 00:43:50 ——4

欧华文学新时代的转折点 - 展翅飞来的《鸿》(Wilde Schwäne)

继小舟飘洋过海坐船来到欧洲的半个世纪后,一位同样成长在五四时代的反传统女性,1988年搭著现代喷射机海阔天空飞到了伦敦,探望她留学后定居英国的女儿张戎。她,故事的讲叙者夏德鸿,是育有五个子女的忠贞共党高级干部,站在阶级敌人的土地上,居然没有失语的悲伤与离乡的放流感。或许,正因终能走出文革肆虐的阴影,走出社会异乡人的身份,一个孤独忍辱的心灵才能得到安宁?! (注四)   事实确是如此 – 任何一个能看会想的人,若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被放逐、禁语,其苦闷自不待言。但数十年后,最终在意识形态宣传下所憎恨的敌人世界里找回了人的尊严和词语,不,应说是个人记忆与声音的复活,这样的过程又让人如何理解?《鸿》的女主角和另外千千万万个他们,当年牺牲青春、热血与生命所追求的理想,竟然只是一场让人走往绝望边缘的噩梦?!那年在英国,在女儿张戎的家中,母亲打开被禁锢的记忆开始说故事 - 从民国初年祖母被曾祖父重金卖给军阀为妾开始,少年的鸿目睹身受欺淩歧视妇女的旧社会,她为求从顽固的老派家庭解放出来,毅然加入那时提倡妇女解放、给女性希望与未来的共产党。但事与愿违,取得政权后的党不久即剥下慈爱母亲的面具,成为凶狠专制的父霸。第三代的子女们也不幸在文革恐怖气氛下成长;又因学识和传统价值的普遍受到鄙弃批判,张戎下乡劳动、做过赤脚医生,后来又进了工厂当电工、铸工,直到七十年代中期。 这一切由一架小小录音机点滴记入,从1908 - 1978年间,所叙述的不单是张门祖孙三代妇女艰辛的历程,也道尽了温顺传统下整个民族的屈辱。这本在两年后出版,霎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好书,可说间接印证了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远见,他在遗嘱内所指出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遥指的是未来社会必经沦落动荡的过程。《鸿》以家庭故事的方式把它活生生回溯给了读者,也是一段让全世界难以置信的中国当代史实。那是《小舟》出走以后、《我们的歌》弦音已断后的中国大陆;而当年解放社会底层¬妇女的所谓救星,却把同胞妇女与她们的亲人送进更深层阶级社会与权力斗争的风暴中心;表面上,恐怖与杀戮都是为了革命,为了服务人民。而《鸿》讲述出运动真确的内里,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一九九一年在英国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鸿 - 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同年德文版(Wilde Schwäne - Die Geschichte einer Familie)也在慕尼黑面世。一年后,该书获得英国非小说类文学大奖NCR Award;中文版也于此时在台北发行。一九九三年《鸿》又获得英国年度畅销小说奖。同年,笔者曾就此书为柏林国际特赦组织作过两次朗诵与答客问活动,另在一次文化研讨会上则介绍了此书与中国妇女地位现况。总结这三次主讲与座谈经验,出席的读者年轻人占多数且座无虚席, 不但听众发言踊跃, 会后买书及捐款的人也特别多。与此同时,为了让德国大学生对现代中国与海外文学有较完整了解,笔者在柏林自由大学开课导读《鸿》及美华文学畅销书《喜福会》等作品,使学生们对华文作家立足域外、反观复杂错综的现代中国社会与深思个人价值观及负载文化的定位、认同等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读《鸿》一书并观其成就:张戎用言简意深的分析性书写,纪录了一个苦难无边的颠倒世界;描写的核心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章,它除了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女权及人权面貌的实质以外,做为大时代的见证更是人事俱存。(注五)出版至今,销售总额已超出一千万本,德国在2004年还出了纪念版,影响不能不算是十分地鸿大了。(注六) 顺便在此提上一笔,张戎著作目前在中国仍是禁书。 而《鸿》的被禁,当然仍是当权者出于政治考量封小民之口的尝试,反映出决策者真理面前缺乏自信的同时,也无形中证明该书存在的价值。   互敬互助的中德婚缘、报导与旅游文学创造群 西元两千年新世纪来临的前夕,欧美国家一些专家与学者注意到「异国婚姻」的成为世界潮流。于是给「现代王昭君」处境与身分重新定位的文章开始出现。例如,旅美心理谘询医生卓以定一九九四年在台湾联合报为文《米酒加咖啡》,主要分析了台湾亮女、才女大批移居国外,嫁为洋人妇的前因后果。她曾说过:<综观现代易于产生异族通婚 的人,通常是具叛逆性、神经质和敢标新立异、富冲锋冒险精神的两类人... 他们绝对是勇于争取过自己爱过的爱情生活...具有坚强意志的人。而当他们之中男方是外国人时...他替她找回一生中从没有过的自信。> 换言之,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异国女婿中,较多一些能够以平等态度对待妻子,尊重与鼓励有才干、有理想及有冲力的女性伴侣,让她们在婚姻中也能得到自我实现的空间与成就感。这应是造成近年来欧华女作家风起云涌的主因之一。 据估计,西元两千年以前,德国登记在案的中德婚姻家庭不过两千余件;而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统计中的中德佳偶已激增至五万对,其中当然也不乏悔不当初的<碧眼娃娃> (德语blauäugig, 比喻天真轻率 )。(注八) 以下将谈到的第一本书就是对此一现象的自述与访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欧华作家作品与主流社会 2011-07-05 00:43:5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