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新剧团李宝春:曾被称为文艺走私贩
http://www.franceqw.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2/16/QWF11699201202162151151.jpg李宝春资料图
上海大剧院(微博)“两岸流芳——京昆群英会”今晚开锣,在5台大戏中独挑4台的台北新剧团当家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之子李宝春昨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作为两岸恢复交流后邀请大陆京剧演员去台湾合作演出的开先河者,李宝春此次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4台大戏也都延续了两岸演员合作的模式,他笑称自己可以拿个“两岸合作交流奖”。
两岸合作二十年
早在有台北新剧团之前,李宝春就开始邀请大陆的京剧演员到台湾合作演出了,那是1991年。李宝春笑称当时虽然两岸有艺术院团往来交流演出,但邀请大陆京剧演员赴台合作演出,自己是第一人,还因此被圈内戏称为“文艺走私贩”“倒爷”。之后这样的合作演出模式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些年台北新剧团的绝大部分剧目都有大陆演员参与演出。李宝春认为,台湾观众的包容度比较大,所以市场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京剧人才的缺乏,这也使得李宝春把眼光投向了有着大量优秀京剧演员的大陆院团。这次在上海大剧院的4台演出就邀请了北京、上海、福建的多位演员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而这样一种合作模式近年来也渐渐为台湾的其他京剧团体所借鉴,比如台湾国光剧团邀请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合作演出了《梁祝》,吴兴国的当代传奇剧场排演《水浒108》第二季邀请了上海戏校的学生加盟等。
四台大戏看点多
此次来参加上海大剧院的“两岸流芳”系列演出,李宝春挑选的剧目本身也各有特点。开锣大戏《孙膑与庞涓》是一出新编戏,接着亮相的《奇冤报》是李宝春的品牌“新老戏”中很具代表性的一出。《渭南之战》被李宝春戏称为“借题发挥”的一出戏,当年其父李少春曾与袁世海等合作,在传统老戏《战渭南》的基础上创排该剧,但彩排一次即被尘封,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资料。这次的《渭南之战》在《战渭南》的基础上重新创排,虽然融入了当年版本留下的极少量资料,但基本上也是一出“新老戏”了。最后一出《打金砖》则将重现当今京剧舞台上基本已经不演的一个版本,“上天台”的一段唱长达五十多句,几乎是现在常演版本的两倍,李宝春表示,把这个版本当一个“纪念性的古董”来看,还是有其欣赏价值的。年过花甲的李宝春在《打金砖》中挑战大量跌扑技巧也是一大看点。
创新手段很必要
虽然台北新剧团以“新老戏”作为品牌,但其实创新剧目也不少,此次4台大戏中也运用了意识流之类的现代表现手法,李宝春在接受采访时还不时谈及“穿越”等新名词。他坦言,在台湾演出京剧,仅仅照搬传统是不太行的,最多只是一小部分可以当古董来欣赏,要推广还是要采用一些新的手段。据介绍,在台湾创新剧目有时比传统剧目更有市场,而这一点在大陆正好相反。对于一味追求大制作,李宝春颇不以为然,称这次台北新剧团在大剧院的4台大戏中“最大的制作”是一棵树。他认为京剧传统程式有很多魅力,因而创作应该更多倚重演员的能量。
传统传承是短板
以民间剧团的身份在台湾从事京剧演出20多年,李宝春虽然表示台湾观众在京剧的专业欣赏水平方面不及大陆观众,却坚信“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蒂固”。他表示,即便在最低潮的时候,台北新剧团的演出也没停过,观众也没变少。不过李宝春对于传统京剧在台湾的传承却颇有些担忧,他告诉记者,京剧在台湾的断层很严重,人才严重不足,而且师资力量也很弱,这直接导致了年轻一代在被誉为“小天后”的黄宇琳之后几乎没有再出什么名角儿。
虽然台湾人才缺乏使得李宝春选择了两岸合作的演出模式,但他也坦言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现在请大陆的角儿越来越请不起了。不过,台北新剧团与大陆演员的合作还将继续下去,不仅如此,李宝春还希望能把大陆京剧老师请到台湾去,他认为台湾的强项是文化创意,大陆的强项是基础教育,如果两者结合,就会走出一条路来。
本报记者王剑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