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新获教科文组织沙迦阿拉伯文化奖
埃利亚斯•扈利(黎巴嫩)与若昂•巴普蒂斯塔•德•梅德洛斯•瓦根斯(巴西)获教科文组织沙迦阿拉伯文化奖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将于2月27日向黎巴嫩作家埃利亚斯•扈利(Elias Khoury)与巴西出版界的若昂•巴普蒂斯塔•德•梅德洛斯•瓦根斯(João Baptista de Medeiros Vargens)颁发2011年教科文组织-沙迦阿拉伯文化奖。这一奖项旨在表彰在世界范围内增进阿拉伯文化影响的个人和团体。颁奖仪式将于下午6时30分在教科文组织总部第一会议厅举行。
埃利亚斯·扈利(1948年生于贝鲁特)是一名小说家、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与学者,目前已出版了10部小说,其代表作有《小山》、《白面具》、《太阳之门》等。他的作品已被翻成包括希伯来语在内的10多种语言。1992年至2009年,在担任黎巴嫩《白天报(An Nahar)》文艺副刊的主编期间,他为推动阿拉伯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沙迦奖国际评委会主席、罗马大学的伊莎贝拉·卡迈拉·达弗利托(Isabella Camera d’Afflito)表示:“埃利亚斯·扈利曾见证了苦难并在向全世界传播着人类苦难的证词,他的抗争、他的文学作品营造了一名为失语者代言的自由知识分子形象。”若昂·巴普蒂斯塔·德·梅德洛斯·瓦根斯(1952年生于里约热内卢)来自出版界,同时他还是一名作家、翻译、词典编纂者及阿拉伯语言和文化教授。评委会表示,向瓦根斯颁发这一奖项是为了表彰“他对研究阿拉伯语对葡萄牙语的影响的积极投入、他在揭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巴西以及整个葡语世界的影响方面所做出的研究成果。”两名获奖者将于当天下午2点30分在第五会议室与记者见面。
阿联酋是最早提议设立教科文组织-沙迦阿拉伯文化奖的国家,这一奖项每年授予两名获奖者,其中一名来自阿拉伯国家,一名来自非阿拉伯国家。获奖者通过自身的艺术、文字或者宣传工作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每名获奖者的奖金为30000美元的。
为了庆祝该奖项设立十周年,当天下午3点30分在第四会议室还将以“艺术与文化——和平的工具”为主题举办专题辩论活动。活动包括两个圆桌辩论环节,具体议题分别为“展望年轻阿拉伯人的新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阿拉伯遗产与文化多样性”。今年的获奖者与一些历届获奖者(本萨姆·希米什、
阿布德瓦哈博·博德希巴、谢里夫•卡兹纳达尔、伽玛·阿勒沙拉比、约旦·佩伊夫与
安娜·帕兹米) 以及国际评委会的成员(伊莎贝拉·卡迈拉·达弗利托、
穆罕默德·贝拉达、
斯蒂芬·汉弗莱)都将参与辩论。
2006年蒙特卡罗电台中东音乐奖获奖者、叙利亚-亚美尼亚籍女歌手莉娜·查曼雅(Lena Chamamyan)最后还将为颁奖仪式奉献一场阿拉伯古典音乐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