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 发表于 2012-3-5 07:48:14

为何不在美国生产iphone?

   上周,ABC电视台的夜间新闻节目Nightline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一窥苹果产品的中国生产商富士康的内部情况。  深入富士康内部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Nightline节目记者比尔·韦尔大体上承认,他们之所以能够进入富士康工厂,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ABC电视台的东家是迪斯尼。迪斯尼的几位高管也是苹果董事,而且史蒂夫·乔布斯的信托基金是迪斯尼最大的个人股东。1月份,大卫·巴博萨和查尔斯·都希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在中国,制造iPad是以人为代价》。这个标题就说明了一切。可能就是因为这篇报道,苹果在其中国生产商的事情上饱受指责。苹果想要自我辩护,而迪斯尼想要率先深入富士康工厂,向美国人展示iPhone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去年,苹果售出了9,300万部iPhone和4,000万台iPad。之所以没有卖得更多,原因仅仅在于生产跟不上。旺盛的需求已经引发了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制造这些产品的人待遇如何?——Nightline节目记者比尔·韦尔。
  富士康是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富士康的“脑”在台湾,“手”则在中国大陆。关于富士康和苹果的文章有很多,其中包括《连线》杂志记者乔尔·约翰逊(Joel Johnson)在去年2月撰写的有关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的大型专题报道。比尔也谈到了富士康连环跳楼自杀事件。他没有忽视这些事件。我们从Nightline节目中得知,富士康员工的自杀率低于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比尔抓住自杀事件,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令大多数人感到满意,包括苹果粉丝。
  已经有很多关于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的报道。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富士康的内部情况,这使我确信,要求在美国生产备受喜爱的苹果产品的呼声将永远得不到回应。
  想像一下,自己坐在桌前,面前放着刀叉,你要做的,只是拿起叉子,然后放下,再拿起刀子,然后放下。但桌上并没有食物。这就是你要做的:拿起叉子,然后拿起刀子。不断地如此重复。这就是那些十几二十岁的富士康工人整天都在做的事情。富士康工厂里只有一排排的工人,没有机器,更没有工业机器人,除了那个“女声机器人”不断重复地发出“好”的声音以示验收通过外。但“她”是生产线上的少数派,真正的机器是人。
      上世纪30年代,查尔斯·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演绎了工厂工人是如何被机器取代的。在此之前,工厂工人做着重复的工作,极其枯燥。一个人扶住钉子,另一个人锤钉子。卓别林认为,这或许是个更好的主意,因为这至少使人们有工作可干。在大萧条时期,扶住钉子同时另一个人锤钉子的工作比根本没工作要强得多。或许,这类工作在大萧条时期是不可或缺的吧?如今,许多人显然也有这种想法。上周,《福布斯》记者苏珊·亚当斯撰文称,在美国经济的某些行业里,确实存在着重复性的、像机器人似的工作。
  众所周知,几年前奥巴马总统曾问过史蒂夫·乔布斯一个类似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在美国生产iPhone?乔布斯告诉他,这种工作绝不会出现在美国。
  在近两代人的时间里,美国政府一直都在努力消除这类工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一努力已经明显加速。华盛顿的两党人士都认为,最好是让美国人从事设计以及制造高端产品的工作,比如在苹果公司里搞研发,或者在卡特彼勒公司里制造重型机械。总的来说,美国不希望其劳动者在全球就业市场上从事组装小部件和拼装式的工作。
  中国以前曾希望获得这类工作机会。那时,中国正在进行改革,是一个人口近10亿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国家。只要有工作就行。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中国的目标都是充分就业。如果富士康投资于生产率(在中国很容易做到,因为鸿海集团可以获得大量资金),那么许多中国工人,包括组装iPhone的低收入农民工就会失业。不是一百人失业,而是数万人失业。
  美国人不会去组装iPhone。如果苹果真的把组装线搬到美国的某个小港口城市,并与他们在日本和韩国的制造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那么他们必然会投资数百万美元以实现自动化,不会有一千多个打磨iPad外壳的新工作岗位出现。
  美国政府对制造业的兴趣和德国如出一辙。美国希望生产波音飞机。美国希望生产先进的挖掘设备。美国希望设计和生产那种能够制造雪佛兰汽车的工业机器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夺走了美国许多的制造业岗位。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中国夺走的都是像比尔·韦尔向我们展示的富士康工厂里的那种工作,而这些费时费力的工作美国人可不愿意干。
(中新网)

普罗旺斯 发表于 2012-3-5 10:03:29

中国的产业工人太辛苦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不在美国生产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