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 发表于 2011-8-3 16:48:35

华尔街日报:外国人眼中的温州高铁事故

温州高铁事故发生的时候,我人不在中国,而是身处地球另一端的北美。我是通过Twitter和新浪(SINA)微博上的报道了解到这场灾难的。

这场灾难令人悲痛欲绝,带给我们巨大的恐惧。我谨对事故中的死伤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深表同情,我无法想象这场事故会给他们带来多么大的痛苦和后遗症。

不过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当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和微博上进一步关注这场灾难时,我很快就注意到许多中国朋友对这场灾难的反应是无比的愤怒,其愤怒程度出乎我的意料。

显而易见,大家都希望并且有权利了解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我也理解很多人因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答案而变得非常懊恼。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要了解事故真相往往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不应草率为之。我相信大部分中国朋友也能理解这一点,大家对事故的强烈反应显然另有他因。

即使在科技发达的欧美国家,重大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在2007年8月1日上下班高峰时段,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郊区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上,一座桥梁突然倒塌,100多辆汽车坠入到桥下的密西西比河里。在这场灾难中,共有13人死亡,145人受伤。

事后,这场灾难占据了美国头条新闻的位置长达三个星期之久,焦点放在抢救生命的努力以及种种动人事迹上,其次就是事故发生的原因。所有美国人都迫不及待地要求政府给出这场事故的原因。其实,美国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都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期间建造的,这些设施在长期的使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维护。

美国 “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花了18个月的时间来调查这场事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这座桥常年服务超载的车辆,最终因无法经得起超负荷而倒塌。

当时许多美国人指责政府对该起事故的处理过于缓慢,造成社会上的不满和质疑。不过对于这次发生在中国的高铁事故,中国民众显得更加愤怒。或许是因为微博给了中国民众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就变得畅所欲言,有时也显得更加激进,而习惯了言论自由的美国人则没有过多地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发泄他们的不满。

尽管我们并不希望灾难发生,但像明尼苏达倒塌大桥和温州高铁事故这样的灾难还是发生了。如果导致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人为错误或者豆腐渣工程,我们有必要把责任追究到底。但是我们一定要给调查者时间,去寻找证据,去甄别很多细节的真伪。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容易一哄而起的微博世界里,保持冷静与清醒的头脑变得尤其重要。

当然,了解事故真相固然重要,但危机处理的手段与善后同样关键,这也是中国民众此次显得更加愤怒的原因之一。我了解到温州高铁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的处事方式方法确实有待商榷,甚至可以说令人目瞪口呆。例如,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回答记者质疑时说的那句“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已成为很多民众抨击的话柄;至于有关部门在没有彻底查清生命迹象前就试图匆匆掩埋车头和拆解车厢,更是成为民众愤怒的导火线。这样处理危机的行事方式,不管它的出发点是为了要尽早恢复通车还是别的,都是有违人性常理的悖谬之道。

吃一堑,长一智。我衷心希望中国有关方面能从温州高铁事故的血的教训中警醒,今后致力于改善自己的危机管理手段和水平。当然,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近几年,中国政府花费了4000亿美金建设超过16000公里的高铁轨道。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建设项目。而美国至今为止还没有修建过任何高铁系统,从纽约到亚特兰大的距离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差不多,但是前者坐火车需要18个小时,而后者只需要五个半小时。中国政府修建高铁主观上当然不是为了要坑害老百姓,而是要改善中国的交通运输,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我为数不多的几次访华行程中,曾多次亲身体验过高铁,我相信自己在今后访问中国的时候,还会继续乘坐高铁。

一名非常保守的美国作家梅根∙迈卡多(Megan McCardle)在她近期的一篇专栏中借这场温州高铁事故来批评中国的政治体系,大力推崇美国的自由市场化经济。“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美国的高铁和中国的高铁比起来相形见拙,不仅坐着摇晃,速度缓慢,而且外观也不华丽。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用缓慢的铁路换来了很多的无价之宝,包括:我们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我们民主的政治体制,以及我们目前已拥有的众多基础设施,譬如房屋、工厂、道路等。如果因为要建高铁而拆除这些设施,其社会成本将是巨大的。总而言之,我认为有时候拥有我们的集体回忆比拥有一个非常酷的铁路设施要宝贵得多。”

任何人都有发表自己对某一重大事件看法的权利,并借此机会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这是无可厚非的。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面对灾难,我们需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从失败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因噎废食。虽然中国政府在这次的事故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灾难便把中国高铁以及它的优点拒之门外。

(本文作者埃里克·杰克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战略管理博士,智治基金创始人与管理董事。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他联系。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尔街日报:外国人眼中的温州高铁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