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大劫案》:东北话不一定小品化
文/满囤儿经历了《无人区》一系列让人无语的遭遇,宁浩(微博)的新作《黄金大劫案》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这部电影里,宁浩将我们之前的很多惯性思维统统反转。宁浩的作品不一定多线叙事,说东北话的喜剧不一定就十分小品化,狂笑三十多次的电影也不一定触不到你的泪腺,抗日英雄也不一定都主旋律,群星加盟更不一定抢了新人的风头。
有人觉得宁浩这次放弃了多线叙事有些难以接受,其实我到觉得《黄金大劫案》只是放弃了一个马甲,而换回来的则是内容上的全面晋升。至少对于年观影量不到100部的普通观众来说,这次并不存在任何的理解障碍。单线叙事的宁浩,对叙事线索的交待和叙事节奏的把握,仍然比其他导演要准确得多。比如“王水”、“装甲车”等前期伏笔和后期照应,都保留了“疯狂”系列的严谨。
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宁浩擅长的那些东西依然保留在了本片的创作中。比如影片对于东北话的运用。由于赵本山率领旗下弟子屡次冲击电影圈,导致了内地观众普遍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说东北话的喜剧就会非常的小品化。《三枪拍案惊奇》和《大笑江湖》,都难以摆脱小品化带来的小气感觉。《黄金大劫案》里的几个主要人物虽然也说东北话,故事的发生地更是就在东北地区,可是观众绝对不会感觉影片有一丝一毫的小品化。
宁浩的喜剧手腕,始终是电影化的而非小品化的。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不会因为是否采用东北话而发生转变。比如《黄金大劫案》亲友场曾经引发全场鼓掌的小东北躲避日军搜捕的戏。虽然他的躲避方式挺俗的,但是通过配乐的铺垫和运镜上的辅助,就变得让人眼前一亮,不由得拍手叫好。同理,《黄金大劫案》里的东北话,更多的是用来塑造人物性格,营造故事背景,而并非贫嘴取乐。大家完全不必要担心说东北话的《黄金大劫案》从宁浩式喜剧滑溜到小品喜剧的层次。
于是就得谈一下宁浩新片对角色塑造上的大进步。在亲友场的映后见面会上,佟大为(微博)表示自己看哭了,黄建新(微博)导演也表示宁浩这次进步了。在我看来,宁浩此次最大的进步就是更注重角色、角色关系、角色情感等内容性的塑造,而不再是在叙事结构上玩花活儿。《黄金大劫案》中的小东北,可以说是2012年以来华语片中性格最饱满、个人成长最细致的角色之一(在饱满程度上仅次于《桃姐》)。
一口东北话的小东北,从不为了喜剧而搞笑,却由于乐观、盲目、冲动等人之本性而制造了很多令观众忍不住笑的场面。而其后的心态成长,也与整个黄金劫案这个主事件紧密相关。不由得,观众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既然你在前期他乐的时候跟他一起高兴了,那怎么可能不在他后期哭的时候一起悲伤呢?因为这是电影而非小品,宁浩这次讲了一个角色的故事而不是段子的拼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