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转战非洲掘金越来越热
15个投资项目,总金额达2.82亿美元。 这是几天前,在埃塞俄比亚(嘉兴)投资说明会上,所公布的嘉兴市今年一季度累计核准对非洲投资项目的数据。在欧美经济危机阴云未散之时,对非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186%的嘉兴企业,无疑将非洲当成了新的淘金热土。嘉兴之外,还有更多的浙商也纷纷转战非洲。
但数据增长的背后,摆在浙商面前的,也有治安不好、不懂当地风俗、产业链配套空白等诸多难题。如何打破种种困境,在非洲大陆上站稳脚跟,这也许是浙商投资非洲之前需要深思的问题。
占比三成嘉兴企业成投资非洲主力军
这几年,嘉兴与非洲不断加强经贸合作。嘉兴市商务局工作人员称,2011年,当地与非洲进出口额达8998万美元。“虽然与同期进出口总额相比,所占份额还不算很大,但增速很快,同比增幅高达27.2%。”
相比经贸合作的增长,嘉兴企业直接对非投资的增长态势,更让人吃惊。数据显示,在所有非洲投资项目中,2008年后的投资占98%,其中,嘉兴企业对非洲投资占了同期中方投资总额的三成以上。“嘉兴企业在非洲投资主要分布在埃及、埃塞俄比亚、刚果(金)、南非、赞比亚5个国家,绝大多数项目至今运营良好,其中98%的投资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以及依托北非丰富油气资源而建的生产项目。”该工作人员说。
在嘉善安荣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军看来,投资非洲国家拥有诸多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国内,加上当地政府优惠的税费政策,可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2011年在埃塞俄比亚设立恒森木业有限公司的张红军,今年又投资1000万元,扩建二期胶合板生产项目,“预计本月二期生产线可投产。”
遍地开花大批浙商涌入“黄金大陆”
嘉兴企业火热投资非洲的现象,只是整个浙商踊跃转战“黄金大陆”的一个缩影。
2008年,诸暨人徐志明在尼日利亚卡拉巴自由贸易区兴建了我国首个境外纺织工业园;余姚两家公司相继在刚果(金)设立矿业公司;宁波一家公司获得加蓬一处2000平方公里的铅锌矿勘探权……
几个月前,南部非洲浙江商会会长、南非胡氏国际贸易集团董事长胡李明与香港老板合股投资,在“黄金之都”约堡买下一块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旺地,在南部非洲筹建“中国温州商城”。
“在这块土地上现有16000平方米的现成建筑,第一期工程经过6到10个月改造,可以开设180家商店;第二期改造工程再添400家;第三期扩建工程将提供200家,最后用一年多时间形成800商店的规模。”
这将是继喀麦隆之后在非洲大陆兴起的第二座“温州商城”,也意味着,浙商在非洲这片投资热土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阵地”。
入乡随俗适应当地法律风俗很重要
然而,非洲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遍地黄金。在当地投资,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一些浙商在非洲的投资取得了成功,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对非洲当地风俗不了解是不少浙商投资非洲失败的重要原因。”浙江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美大非部工作人员举了个例子,比如在刚果(金)购买土地,外商只通过政府的审核是不够的,买方还要请当地的土著首领(酋长、族长等),由他们召集族人,举办一种特殊的仪式后才表示你正式拥有。
此外,几近空白的产业链也让浙商从狂热的非洲梦想回到现实。“对于多数非洲国家来说,原料和机器设备可能还需要远涉重洋从中国进口,一旦接济不上,企业必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非洲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甚至连正常的用电用水都不能保障。”
已经在非洲扎根的温州企业家——哈杉集团董事长王建平曾告诫急于投资非洲的同行:“要带着一种理想到非洲发展,不能有赚一票就走的急功近利心态。在管理上,要适应和熟悉所在国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和风俗礼仪;在产业上,要积极融入当地产业链,参加当地或联合当地企业组建产业协会。”
王建平提醒浙商,非洲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很大,到非洲投资创业,摸清市场前景,选准投资项目至关重要。
(浙江在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