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找茬人”一年半找了温州30万次“茬”
温州网讯 在温州大街小巷,活跃着一批“职业找茬人”身影,他们寻找各种不文明现象和城市污点,然后拍下传给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再由中心交由责任单位落实。这种市场化城管信息采集在我市实施一年半以来,成效如何?反响怎样? 记者体验不管刮风下雨,
每天必须出巡三趟
5月19日中午,天下大雨,初夏的闷热一扫而空。
记者随同城管信息采集员陈玺上路,巡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府东路、车站大道、新城大道和黎明工业园。
雨天巡查的重点是雨水箅子是否堵塞、路面积水和窨井盖缺失情况。很快,陈玺就在车站大道华夏银行西北侧发现一处雨水箅子堵塞,他用“城管通”手机进行拍照,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采集的信息通过‘城管通’上报到监督中心受理、立案,由指挥中心根据区域,分派给相关责任单位。相关责任单位接到任务后,就会派人到现场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上报,并由监督中心再回传给我们,由我们核查确认,再回复给监督中心结案。”陈玺说,只有经过这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找茬”才算完成。
这并不是件轻松的工作。陈玺和另一名采集人一起从早上8点至晚上8点在1平方公里左右的责任区里巡逻,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巡逻三趟,算下来,相当于走了十几公里的路。“刚入行时最多的乱倒垃圾和城市牛皮癣,一天能采到30多条信息,如今每天不到10条,市容市貌是越来越好了。”成为“找茬人”一年多来,陈玺有不少的感慨,也觉得他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一路巡来,一发现居民楼的外墙上有乱贴的小广告,陈玺都主动前去清理。“为什么不拍照上传呢?你们的职责不是发现问题吗?”记者不解。“类似情况太多了,每个问题都等着上报、派单、回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可以随手解决的,我们就会直接出手。”陈玺说道。
职业解密
媒体若先曝光,
“找茬人”要反被找茬
我市城管“外包”始于2010年11月份,业务包括人工巡查城市设施受损情况,对热线投诉进行核实以及对所发现问题结案前进行核查等信息采集。
“这是项耐心细致的新职业,除了要耳观六路外,还要熟谙业务,并不是对所有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拍照,如不影响行人安全的一些路坑、临时堆放稍后移走的垃圾以及封闭式住宅区内的不文明现象等原则上不进
行拍照采集。”我市城管外包企业——北京数字政通科技公司项目经理杨建达告诉记者,城管采集是一项规范化的工作,或许是新职业缘故,刚开始许多人不理解,有的采集员在路上看到乱摆卖的现象,拿出“城管通”拍照,就会引来摊贩的威胁甚至谩骂。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理解他们的工作。”杨建达说,目前“职业找茬人”共有246名,大部分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对采集员的考核,杨建达说没有外界想象中的以采集的数量作为绩效考核,而是以巡查密度、线路覆盖率和是否存在不作为为主要依据,以保证采集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重质不重量。
据介绍,“数字城管”系统将整个城市划分成“网格”,每2名信息采集员在各自“网格”里工作,平均每个“网格”1.5平方公里,道路长度加起来约6公里多。按规定,每名采集员一天至少在自己的“网格”里巡查3次。“绝对不能偷懒,因为身上‘城管通’就是一个GPS,信息中心可以核查我们整天的路线。”陈玺说。
职能部门对这支“找茬”队伍考核也很严格。“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职责范围之内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被媒体先曝光了,那我们可能会面临处罚。”杨建达说。
价值所在
每个月立案数量2万件,
结案率达80%
巡逻结束,记者来到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大厅屏幕上滚动着当天采集员传送的图片,仅雨水箅子堵塞便有400个,窨井盖缺失30起……一串串跳动的数字,显示着“找茬人”的价值所在。
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副主任戴熔燎介绍说,2011年1月,我市启动了数字化城管,目前,整个系统已覆盖了3个主城区和3个功能区的174平方公里范围,246名信息采集员每天在自己责任田里“找茬”,内容包括路面积水、窨井盖坏了,消防栓漏水、垃圾乱堆,路灯不亮,也反映流动摆摊、占道经营等不文明现象和城市污点信息。“通过采集员一线巡逻,每个月的立案数量近2万件,总数近30万件,结案率达80%。”戴熔燎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
在他的办公室里,一本温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手册引起记者的兴趣。据介绍,该手册将主城区内的主要“部件”如公共交通、公共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等部件分别标上了代码和部件符号,这些代码相当于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窨
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相关人员利用移动终端记录并定位后,发回指挥中心,相关部门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针对外界质疑“找茬人”可能存在替代城管执法人员越俎代庖现象,杨建达说,这些承担城区巡查的人员并非“执法”,而是收集与劝导,比如遇到一些摊贩严重违章且不听劝导时,由城管队员出面进行执法处理,避免了踩法律红线。
找茬争鸣
作用不小,但对缓解城管矛盾
缺乏决定性意义
温州城管信息采集外包一年的费用达数百万元。这“买卖”是否划算?城管本身会否受到质疑?
“前些年,因流动摊贩引发的环境、卫生和交通等问题很多,仅凭城管队员根本顾不过来。另外,乱摆乱停等现象,大多出现在城管休息时间。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可以解决上述弊端。”戴熔燎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来的运行,城管信息采集外包对政府而言取得的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付出。“不仅降低行政成本,还借助‘数字城管’,将城市管理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
更为关键的是,数字城管将多头管理变为统一管理。过去,脏乱等现象虽有单位负责,但因种种原因,监管不到位,发生问题后常推诿扯皮,管理不尽如人意。这几年,大家明显发现流动摊贩和城市牛皮癣少了许多,一些诸如上陡门马路市场等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数字化城管与“找茬人”功不可没。刚开始时的确有人觉得这是职能部门“自卸包袱”,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据了解,郑州、深圳等地也出现类似形式。
尽管城管信息采集外包运行至今颇受好评,但也存在“苦水”。戴熔燎说,“面对资金短缺和众多城中村积重难返,很多采集来的脏乱差信息也无能为力,如今年1月至4月,立案的9万多件中,有2千件左右没办法处理,这并不是部门不重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路面破损,修了几次,但还是出现破损等。”
另外,一些学者也有不同的声音。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平安认为,“城管外包”在市容维护方面会使用很多市场化的手段,比政府更有优势,也更能发挥作用。但这种做法,对缓解城管矛盾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猫捉老鼠”模式、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仍然存在,政府全面推广这种城管模式前应更加慎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