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中欧都能从这样的战略高度看待对方,延续中欧合作热就不成问题。 北京《瞭望》新闻周刊近日载文指出,当不少人还对2013年上半年的“光伏战”记忆犹新时,中欧关系在年底迎来高潮。中欧峰会、中国-中东欧峰会、英国首相访华、法国总理访华,互动不断,媒体惊叹中国外交进入“欧洲季”。新年伊始,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于1月25日至28日赴欧盟与阿什顿高级代表共同主持第四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还要访问德国。如果说,中国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导致重要双边关系进行重大调整,那么,中欧关系的调整显然比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更为平静有序。 中欧关系的新阶段 刚刚结束的2013年是中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短短十年间,中欧关系已走过三个阶段。2003年开启了中欧的蜜月期。当时欧洲一体化风头正劲,法、德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中国新领导班子上任,内推改革外促“多极化”,中国和平发展势头初显。中欧彼此一打量,惺惺相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阶段是磨合期。2006年,开始出现不和谐音,欧盟敦促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强调“相互”的责任。2008年,中欧民意大冲撞,为二战后所未见,中欧蜜月期宣告结束。第三个阶段是务实合作期。这个阶段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时间重合。随着危机得缓,这个阶段步入尾声。 因此当前正是中欧关系的承前启后之时。刚刚离任的欧盟驻华大使艾德和称“目前是欧中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机”。 2013年11月的中欧峰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为未来的中欧合作奠定了基础。峰会上推出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未来5--10年的中欧合作描绘了蓝图。峰会上宣布启动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中欧经贸关系注入强心剂。 欧洲的“中国心” 对欧洲来说,最危急的时刻已过去,但任务并不轻松。首先,增长何来?投资差钱,消费差钱,新技术新产业暂时没成气候,想来想去,贸易还是最好的办法。因此欧盟才与美国启动自贸谈判挖潜增效,与中国投资谈判再稳固新兴市场。其次,“欧洲模式”如何重建?福利改革路漫漫,一体化进程驶入慢车道。中国对欧元的支持、对欧盟的支持,仍是雪中送炭。最后,欧洲在全球的角色如何定位?欧洲应对危机才半载,全球已是两重天。全球权力加速东移,美国“重返亚洲”,欧洲家门口出现“阿拉伯之春”。在尘埃未落定的全球大变局中,拉住中国实为上策。 但欧洲对中国也不乏真切的担忧。第一,中国的发展模式毕竟不符合欧洲的预设,欧洲对中国的政治前景既有戒心,也有担心。第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欧洲不全是好消息,无论是中国“产业升级”还是“产能过剩”,对欧洲的挑战都越来越大。只是这些担忧目前都还不足以压倒欧洲对华需求的一面、示好的一面。 除了与中国务实合作,欧洲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很多人担心欧洲与美国“联手制华”。 这倒也并非毫无根据。有两件事一度让人紧张。第一件事是2013年开启的美欧自贸谈判。在有的战略家眼里,这就是个美欧联手制华的办法。比如布热津斯基2013年4月在东欧演讲时,就称这将“构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平衡”,“给西方带来新的活力、更多的安全与团结”。第二件事是欧洲对亚洲的政策调整。欧洲对美国“重返亚洲”有三派观点:一派是与美分工,管好中东北非;一派是要在亚洲扮演有别于美的安全角色;一派是在亚洲协助美国。2012年6月的《欧盟东亚指针》和7月的美欧共同声明,似乎说明最后一派成为了官方意见。 但是,事实的发展并非如此。美欧自贸谈判还没开始,法国就索要文化例外权;刚谈没几天,又碰上“棱镜门”。这些事件并未损害美欧政府间关系,但揭示美欧分歧极深,要达成统一的商业标准难度极大。此外,欧盟和各欧洲国家也并不想到亚洲来蹚浑水,对亚洲国家的争端一律只谈原则,不选边站。 过去是老师,现在是同行者 “后危机”时代的欧洲需要中国,也值得中国去争取。事实上,危机以来,中国在中欧关系中的主动权不断增大。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国以欧洲为师。如今,中欧日益平等,在新一轮的全球大变革中,是共同摸索、共同成长的伙伴。 比如说,中欧投资协定既有利于欧洲深耕中国这一最大的新兴市场,也有利于中国资本到欧洲去——2013年1--9月,中国内地对欧盟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近23.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8%。再比如,英国、欧洲央行和中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伦敦和巴黎争相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既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欧方降低汇兑费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扩大金融影响力。 有人说,中国强大了,不像过去那样渴求欧洲的资金和技术。这句话也对也不对。中欧合作的新领域正在喷涌而出。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一定要考虑如何用好欧洲这股独特的力量。只要中欧都能从这样的战略高度看待对方,延续中欧合作热就不成问题。 来源:欧洲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