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今日推荐 查看内容

海外华人"钱多"成当地人普遍印象

2014-2-4 14:44| 发布者: faneuro| 查看: 347| 评论: 0|原作者: faneuro

摘要:  在海外最安全的人群--这曾是中国人的标签。然而去年一年,由于海外治安混乱、政局动荡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海外华人遇险事件层出不穷,海外华人的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法制晚报》记者根据媒体公开报 ...

 "在海外最安全的人群"--这曾是中国人的标签。然而去年一年,由于海外治安混乱、政局动荡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海外华人遇险事件层出不穷,海外华人的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法制晚报》记者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统计发现,2013年华人在海外遇险的事件共计491起,包括六成暴抢事件。其中,北美洲发生的华人安全事件有215起,占全部的44%;而大洋洲的"抢劫致死率"最高,达61%。

  结合2013年华人海外遇险事件的统计情况,本报特邀著名反恐专家李伟,对遇险事件的成因、地域特点进行详细解读,并采访多个中国驻外使领馆的领事,做出相关的安全提醒。

  海外遇险·类型抢劫最高发车祸是最大杀手

  2013年,海外华人遭遇意外事件共95起,约占"海外华人安全事件"的五分之一。其中,车祸是最大的杀手,共发生52起,造成80人遇难,平均每2起涉及华人的海外车祸事件就有3人死亡。

  近日,纽约华裔老人疑因暴力执法受伤的事件引发各界关注。记者注意到,在去年海外华人遭遇的52起车祸中,有24起事故中的遇难者是在过马路时发生的意外,约占46%。其中有18位遇难者年龄在50岁以上。

  而溺水紧随交通事故之后,成为意外事件中的第二大杀手。2013年10月18日,4名中国留学生在埃及沿海城市马特鲁港溺亡。遇难的4人为两对新婚夫妇,令人唏嘘不已。

  此外,据此次调查统计结果,在2013年全年发生的华人海外安全事件中,抢劫等暴力事件成为华人在海外遇险的主要类型,约占60%,其中抢劫最高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246起抢劫、盗窃事件中,有36起犯罪嫌疑人盯上的是华人手中的iPhone手机,其中纽约一名华裔男子在苹果公司最新iPhone 5S手机全球首发当日,一下购买了22台,然而他拥有这批手机仅仅几个小时,就遭遇窃贼。

  此外,海外华商也是劫匪"隔三差五"进行骚扰的目标。246起案件中,约三成"受伤"的是华商。

  北美洲


  安全事件总数:215起死亡人数:78人


  抢劫最常见劫匪专抢"苹果"

  在北美洲,华人的涉险事件类型主要是抢劫等暴力事件和车祸,这些事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2013年,抢劫类案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劫匪专抢"苹果"手机。36起抢劫"苹果"手机案件中,有28起都发生在北美洲。

  对此,警方多次呼吁市民不要边走边看手机,特别是"苹果"手机,由于其市场价值高,歹徒抢到后很快可以出手,因此很容易成为歹徒的目标。

  典型案例

  2013年3月11日,美国纽约一名华裔女子晚间在曼哈顿华埠被骑自行车的"飞车党"抢走其"苹果"手机,警方表示,嫌犯瞄准路人的手机及身上佩戴的贵重首饰,提醒民众小心防范。

专家分析


  华人"钱多"成当地人普遍印象

在北美洲,华人通常认为当地治安不错,但是实际上很多地方刑事犯罪多发,特别是在贫民窟附近地区,吸毒带来的抢劫案件时有发生,而近几年海外华人"钱多"则成了当地人的普遍印象。因此,华人在警惕性不足的情况下,常常成了抢劫的对象。

  使馆提醒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提醒当地华人,要多留意路边、小区门口停靠的陌生车辆和可疑人士,这很有可能是犯罪者在"蹲点"。不要把现金、首饰珠宝等贵重物品存放在家中。

  南美洲

  安全事件总数:39起死亡人数:4人


  暴力“升级”华人超市遭殃

  相对其他地区,南美洲的“华商”最受伤,39起案件中,80%以上的受害人为华裔“老板”。南美洲的暴力升级导致华人超市遭殃事件频发。特别是阿根廷,发生在该国家37起案件中有27起都是“超市被抢”。

  典型案例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会拉普拉塔市中心地带,一家华人超市开业四年来已经被抢劫了十几次。超市店主甚至无法记清具体被抢了多少次。


来源:新浪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6 22:38 , Processed in 0.017526 second(s), 24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