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和中国发展社团共同组织的2014年度中国发展论坛近日在伦敦举行。(欧洲时报英国版记者吴佳摄) 【欧洲时报英国版记者吴佳报道】近日,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举办的“2014中国发展论坛”上,来自中英两国的多位学者专家,围绕当下中国发展的热门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的真知灼见会带来哪些火花?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国政治季——全国“两会”,他们又有什么期待?本报记者特别专访了来自多个领域的知名学者,让他们为中国未来“把脉”。 【经济】周健工:富人移民了也会回来 《福布斯》或许称得上对于全球富人最了解的杂志,其每年推出的各类富人排行榜,除了被公众津津乐道,更是业界的风向标和财富积累的衡量标杆。其中文版总编辑周健工在LSE的讲台上直言,“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了回归”。到了台下,当和本报记者谈起中国富人移民的问题,他也给出了相同的观点。 周健工说,中国的很多富人、企业家在中国创业很成功,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他们想分散化投资。他以中国目前居高不下的房地产市场为例,很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如今纷纷到海外投资地产,他透露,复兴集团刚在华尔街买了幢大楼,万达集团的王建林也在伦敦有多处地产,其实这些地中,很多成本都比中国便宜。他紧接着又提到二级市场的股票,他说,“美国这几年股市多好,中国熊市都好几年了。”还有海外如今很多融资的成本也比中国便宜。综合以上种种考虑,他认为,所以现在很多人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出发,想分散投资。 但周健工坚定地认为,“这根本就不用担心。”他指出,很多美国人也会把自己的资产移民到海外,因为所有的企业家,他们的钱都是跟着机会走的,“很多人‘走出去’(Go global)是为了要‘回来’(Come back),只要机会在中国,他们就会回来”。 周健工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家中国上市公司,投了很多钱在美国西雅图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竞争者很难去复制它的创新。它在西雅图那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研发了很多节能的技术,然后再拿回中国来,在市场上获得一种新的竞争优势。“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中国的富人移民,很多人在夸大这个问题”,周健工直言,“我自己曾经移过民到加拿大,现在不是又回来了嘛。” 对于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周健工认为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改革方案后的第一次“两会”,关系到政府层面如何将三中全会确定的纲领性文件在未来的几年中具体落实。同时,这也是李克强出任总理后首秀政府报告,他将如何阐述自己的执政理念非常引人关注。 具体到议题,周健工透露,他比较关注中国的一些改革措施,比如反腐问题,除了“八项规定”,是否还会在制度化上有所推进,还有财富的阳光法案、房地产实名登记制度、政府预算管理的透明化和现代化,此外,还有金融体制的改革,包括自贸区宣布后具体怎么落实,“很多很多,我觉得这次的热点和亮点会非常多”。 ■人物介绍:周健工,《福布斯》杂志中文版、福布斯中文网总编辑。曾任编委,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研究顾问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SAIS)文学硕士学位。 【外交】韩魁发:除了经济,英中之间还有很多可谈前英国驻华大使韩魁发(SIR CHRISTOPHER OWEN HUM)对于中英关系可谓颇有发言权,其职业生涯横跨了几乎中英外交大事的各个时间段。如今虽然已经卸任大使之职多年,但他对于中国的关注度却并没有减少。问:您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如何?HUM:我出任英国驻华大使在那里呆了4年,但前后加起来,我总共在中国呆了10年。我第一次去中国是1970年,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以,我看到了中国的巨变,目睹了中国崛起的过程,这是一段非常惊人的故事。问:您回到英国后是否还继续关注与中国相关的议题或中国的发展?HUM:是的。但其实我的工作(至英国驻华大使)在2005年就已经结束了,那之后有一段时间,我曾经经常回去中国,不过近来去得比较少了,但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在发生些什么,但不是什么官方性质的,我也从不在课堂上教授跟中国有关的内容。问:您最感兴趣的中国话题是什么?HUM:我对于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我经常被邀请去参与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的讨论,但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中国的社会发展,还有我当下非常感兴趣的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将如何推进,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将如何落到实处,还有中国要如何控制社交网络的发展,因为在过去一年,有很多的海外博客或网站在中国被屏蔽。此外,还有中国政府要如何解决经济改革中出现的矛盾。然而,对于政治改革的讨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问:中国如今正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英国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您认为中国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借鉴?HUM:没错,我们已经在其中参与了很多部分,包括英国的建筑师、工程师、项目人员等,这些是已经在做的,而我相信,能做的还远不止这些。另一方面是,我知道中国想要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业,虽然我们在这里经常抱怨英国的健康服务业,但其实它确实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有赖于很多的产业支持,包括先进的设备和医药,所以我认为,这是英中间另一个潜在合作领域。问:因为中国成本的上涨,如今出现了英国企业“回巢”现象,您认为这会造成哪些影响?HUM:我确信这确实正在发生,而且不只是英国企业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国企业也是一样,我不认为这会影响到英中间的贸易关系,这是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我认为中国需要对此采取更多积极地措施,去关注那些从农村到工厂来工作的人们,在他们的家乡创造更多机会,吸引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工作,而不是都涌入大城市。人工成本上涨,对于工人来说也许是件好事,但对于企业而言并非如此。问: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2013年访问了中国,很多人称这是一次经贸之旅,也有人诟病卡梅伦访华只是为了从中国“拉钱”,对此您怎么看?HUM:我现在不能代表英国政府评论什么,但我知道,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和中国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我们相信,除了经济,英中之间还可以在很多其它领域合作,这是非常必要并且值得期待的。此外,在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英中之间也需要展开全面对话,包括中东问题、朝鲜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等,从而提升英中政治对话的质量。当然,我也非常欢迎中国商业投资进入英国,我们希望伦敦能够成为中国境外金融投资的一个中心,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在伦敦的投资不断扩大。所以,英中之间还有很多可以聊的,不仅仅是经济议题。问:中英间的经贸往来正在朝积极的方面发展,但两国的外交关系在近年来却因为一些事件起起落落,您认为未来的走向会是如何?HUM:我认为有些问题已经被克服,所以未来两国关系是值得期待的。问:对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决定》,您怎么看?HUM:我认为非常及时、积极,并且确立了目标,如果能够全部成功完成,将会对国际社会造成深远影响。我感觉,这份改革计划希望给中国社会创造一个新的发展动力,这不仅对中国经济,还对全球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外界现在有一种声音,非常担忧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增速下滑现象,这影响到了全球投资信心。但我个人依然认为,中国经济充满希望,只是要如何履行中国官方设定的增长预期,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人物介绍:韩魁发爵士,(SIR CHRISTOPHER OWEN HUM),英国外交官,2002年至2006年任英国驻华大使。1967年加入英国外交部,1986年至1989年出任香港司总管、1996年至1998年任英国驻波兰大使,2006年卸任英国驻华大使后,至2012年一直担任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司法】贺卫方:推动体制性司法独立非常重要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LSE以“薄熙来案”为例进行了演讲,分析此案的推进演变,并指出其中折射出的中国当下司法体系中存在的弊病。演讲结束后,贺卫方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实录如下:问:您2013年6月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曾表示“希望中共带领中国社会转向北欧社会民主党模式”,你现在依然这样认为吗?贺:社会民主党模式是比较左翼的,但它的基本价值是比如说尊重自有财产权益、容许政治竞争、新闻自由、司法独立等,这些东西是没有质疑的。所以我希望中国共产党可以慢慢朝这个方向去推动,能够慢慢实现社会和平转型的同时,政党也和平转型。这是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对此您怎么看?贺:是值得欢迎的。我关注司法这个领域,在这方面,他们提出了非常好的改革思路,包括司法管辖和行政管辖适度分离,检察院和法院的财政、人事体制独立于同级的党政机构的控制,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1949年以后就没有提出过这样的思路,所以这是特别重大的事情。问:对于中国长远的司法改革,您认为从哪个方面入手才是最行之有效的?贺:比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检察院和法院的财政、人事体制独立于同期的党政机构的控制。因为财政、人事体制太重要了。美国建国之父汉密尔顿曾说,就人的本性而言,对一个人的生存有控制权,就等于对一个人的意志有控制权。所以,你必须让它(指检察院和法院)的生存不受同级的党政的控制,不受任何法院之外的权力的控制。然后在管辖范围方面,以省为例,现在一个省里面,行政权力是一个省,立法权力是一个省,司法权力还是一个省,党的权力还是一个省,等于所有东西都没有办法逃出“如来佛的手心”。这种体制是没有办法形成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的,所以必须要考虑到有一个区别于行政的管辖范围,这样自然而然就可以分离了。问:“李庄案”的演变被很多人看做中国司法的一次标志性事件,您怎么看?贺:当然,这也可以说是重庆最后从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其实这个案件所揭示出来的很多问题也可以折射中国整个的权力运行,包括司法的屈从地位。或许“李庄案”真正平反那天,能够预示着中国司法改革迈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步伐。前不久,我和李庄还有陈有西(注:陈有西,京衡律师集团董事长,曾任李庄的辩护律师之一)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展开了一场对话,我们几个都算是这个事件的当事人了。问: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个事件,有什么是值得今后借鉴的地方吗?贺:很多很多。就像刚才讲的,如果一个地方的党委书记能够一手遮天,把很多东西都控制在自己手里边,包括媒体的控制,那这样的权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很危险,因为中央也不知道地方是怎么回事,没有办法对地方进行控制,因为他本人(指薄熙来)是一个政治局委员,而且最高法院也没有办法控制,因为最高法院的院长才是一个中央委员,所以,薄熙来要杀谁就杀谁,要关谁就关谁,这是太可怕的事情。我觉得(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后下定决心要去推动体制性的司法独立,就跟重庆的这个事件是有密切关系的。问:对于即将于3月召开的“两会”,您有什么期待?贺:我觉得能够把劳教制度真正地废除,不要让一些替代制度使其死灰复燃是特别重要的。还有刚才提到的几点改革如何落实,需要全国人大去做进一步地确立。另外,人大开会的模式也需要发生变化,现在人大开会的这个模式根本不像一个议会。■人物介绍: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法学家,《中外法学》主编。著有《司法的理念和制度》、《法边余墨》、《具体法治》、《运送正义的方式》、《超越比利牛斯山》、《四手联弹》(与章诒和合著)等。【新媒体】李文:更多人参与有助政府管制BBC中文总监李文在关于“媒体革命”的演讲中,向观众介绍了他对于中国媒体产业的一些观察。他说,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市场,同时,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媒体市场。他援引最新的官方数据称,截至2013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达6.18亿,占总人口数量的45.8%,手机网民用户达5亿,社交媒体用户达5.32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达3.02亿人。对于中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如此庞大,李文感到非常震惊,“有些人几乎在网上买所有东西”。他表示,虽然英国也有网购,但和中国相比,几乎等于没有。李文指出,新媒体如今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成为了很多人的第一信息来源,而以前这些信息大多来自网页或门户网站。而且,社交媒体不仅成为了很多民宗的第一信息来源,甚至“包括像我这样的新闻工作者”。相对的,中国的纸质印刷媒体却在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读者的流失,二是广告客户的流失,后者的流失率达到近9%。演讲后,李文在面对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即将召开的两会,新媒体肯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它现在已经在发挥作用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种媒体空间,让更多的人参与。他认为,这种参与应该是公开的、自由的,这其实是有助于政府的管制。■人物介绍:李文(RAYMOND LI),1991年加入BBC国际台中文部工作,自2009年7月担任BBC中文总监,主管BBC中文内容制作及市场拓展业务。此前,他担任BBC国际台中国及北亚区业务发展总监,并于2006年1月筹划创办BBC第二个中文网站——BBC英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