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芬)从马其顿进入阿尔巴尼亚了!这是我们采访团到达的第五个国家和地区: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科索沃、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137公里! 阿尔巴尼亚海关警察对我们不是特别友好,查了半天护照,嚼着口香糖的胖警察绕我们面包车一周,半小时才放行。 奇怪的是,科索沃、马其顿处处有阿尔巴尼亚国旗高高飘扬,而阿尔巴尼亚自己国家到很淡定:沿途开车两个多小时了,却只看见一面阿尔巴尼亚鹰旗! 洗车,2欧(比利时洗车是8欧;奥地利是10欧);一杯咖啡0.6欧。1欧=138列克(阿币);1欧=60马币。(货币名称:列克(Lekë)。汇率: 1美元约合102列克。) 再次出发了!满目青山绿水碉堡触目惊心。 一路上,满目青山绿水。但是绿色山坡上一个个圆圆的水泥碉堡,比比皆是。团长王爷说:这是阿尔巴尼亚战争年代留下的。据说,阿尔巴尼亚人平均5个人就有一个这样的碉堡! 想一想吧……阿尔巴尼亚仅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记者看到,有的碉堡特别特别大!而且就在新建的别墅隔壁!就好像法国人别墅边用来放工具的小房子一样自然! 各位奇葩的是,多次来过阿尔巴尼亚的王爷介绍说:阿尔巴尼亚的年轻人,现在很风行在碉堡里谈情说爱!听说,碉堡已经成为阿尔巴尼亚的一大旅游纪念品。等下我要买一个“碉堡”带回去。听来的碉堡的诞生是:1960年代初,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既反对美国又反苏联,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只与遥远东方的中国关系不错。四面树敌的结果,就是时时备战。碉堡应运而生。 可别小看了这个碉堡哦!据说,建造碉堡的很多水泥,都是中国当时无偿支援阿尔巴尼亚的。这个用最好的钢筋水泥建造的碉堡。每个平均造价250美金。建这些碉堡,阿尔巴尼亚一共花了1.75亿美元。 碉堡现在也有新用途:地处偏僻的碉堡有些被人改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婚外恋偷情的地方。大一些的则被人改造成不花钱的小别墅。 特殊时代的中阿电影和歌曲 到阿尔巴尼亚的路上,见多识广的匈牙利刘社长一路给大家介绍匈牙利的情况,还开心地唱着阿尔巴尼亚故事影片《宁死不屈》中插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他说,那个年代,阿尔巴尼亚就是我们的亲密战友、“欧洲一盏社会主义明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当时在中国传唱的还有阿尔巴尼亚歌曲有《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地拉那—北京》等。其中《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最为流行:“在田野在工厂在工地上,劳动歌声嘹亮,祖国就像春天的花朵,一天天更美丽芳香。任凭那贪婪的敌人,对阿尔巴尼亚仇恨欲狂,它不能侵犯一寸土地,我们有英明的党。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建设祖国;一手拿镐,一手拿枪,保卫胜利。向前,永远向前,我们有伟大的党,引导我们向前,有伟大的党。”阿尔巴尼亚《宁死不屈》放映后,其中的插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受到青少年们的喜爱:“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的祖国将要获得自由和解放。” 幸福祥和的阿尔巴尼亚人 沿途可以看到,阿尔巴尼亚商业发达:加油站比比皆是。人们开车似乎不要命,速度超级快,似乎刹车很少用,而且不断按喇叭。让我们看得提心吊胆。车技极好的王爷也不得不特别小心。 看到这里有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许多人开的汽车是雷诺、标志等法国牌子的;咖啡吧居然也有写着“Bar Cafe”法语名字的……感觉好亲切。 王爷决定带我们先吃饭。转了好几个地方,都只有蔬菜和一点点肉。连科索沃、马其顿这样的烤肉都没有。转街找饭店的过程中,居然有几个人悄悄跟着我们,心里有点怕怕的。比利时的刘社长说,居然有老太太向她开口要钱呢! 但是,门口的公园里,就和中国一模一样:老人们几人一组,有打牌的;也有聊天的。也有人过来问我们:你们是日本人吗?我们回答说:中国人。几个老人竖起大拇指,对我们微笑…… 我们捂紧口袋,大家不再分开,赶紧在街角找了一个地方开始吃比萨。很便宜!很好吃!6个人才花12欧!四星酒店25欧一个房间!难怪王爷一直说:这里来不要考虑钱...... 11:26分,我们终于赶到地拉那了。 中心广场似乎没有特别值得拍摄几年的地方。 倒是那里的几个标志性建筑,不明白为什么建得头重脚轻的?会牢固吗?今天我要问问别人? 街头美女好多啊!抓拍了很多。待后面有时间再发吧! 停车费?一小时20列克!等于六分之一欧元! 今晚要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采访。要出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