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澳大利亚总理终于换人了,那个把中澳关系搞得一团糟的特恩布尔,因为在其他政策上得罪了自己的同僚而遭到了”众叛亲离”的下场。可取而代之的澳大利亚前任财政部长斯科特·莫里森,却又恰恰是下令禁止中国企业华为参与澳大利亚5G网络建设项目的那个人…… 这不禁让人对原本就很紧张的中澳关系感到更加忧虑,两国的关系还能好起来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需要等到明年澳大利亚大选的时候才能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回顾并分析一下中澳关系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很多媒体认为,澳大利亚和中国关系的急转直下,是因为2016年和2017年的两个大事。一个是澳大利亚在中国南海问题上屡屡挑战我们的底线,另一个则是澳大利亚政府和媒体坚持认为中国要渗透和干涉澳大利亚政治。结果,中澳两国间原有的政治和民间互信都被严重挫伤,双边关系陷入危机。 但这两起对中澳关系带来严重影响的事件背后,其实是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始终无法摆脱的多种根深蒂固的情绪在作怪,而且这些情绪由来已久,并非一日之寒,这也是为何当它们在这两年集中爆发后,会让人觉得如此病态。 情绪1: 怕被侵略 这种情绪可以说是导致今天中澳关系崩溃的万恶之源,尤其是澳大利亚对中国那种莫名其妙的恐惧。 但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这种恐惧的情绪却一点也不莫名其妙,因为他们在二战的时候就差点被来自亚洲的日本侵略。 进一步加剧这种恐慌情绪的是,当时,面对步步逼近并且已经占领了部分南太平洋小岛的日本军队,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绝望地发现他们根本无力防卫自己的边境。毕竟,澳大利亚的土地太大了,且四面环海,确实难以防守。 而尽管日本最终战败,也未能侵略澳大利亚,这种怕被外国侵略,且自己无力抵抗的焦虑情绪却一直困扰澳大利亚至今,甚至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一种心理疾病。 情绪2: 离不开美国 不过,与努力强大自己,从而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中国不同,澳大利亚缓解“国破家亡”这一焦虑的办法,是抱强国的大腿。而二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击垮日军,成功守卫了澳大利亚的美国,就成了澳大利亚眼中救世主般的存在。 此后,澳大利亚就成为了美国最铁杆的盟友,甚至为了维护这层对澳大利亚的安全至关重要的盟友关系,往往会表现得没尊严…… 比如,他们为了让美国更好地保护自己,就让渡了自己的部分主权给美国驻军和从事情报工作。而为了取悦美国,他们则不仅在冷战时屁颠屁颠地派兵参加美国所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更在今天为了维护美国在二战和冷战后构建的国际秩序,专门跑到与澳大利亚八竿子打不着的南海来挑战中国的主权底线。 就连1972年与中国的建交,澳大利亚也是紧跟在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屁股后面来的——而此前,澳大利亚则一直跟着美国承认台湾政权。 但澳大利亚和美国非常相近的文化、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都令澳大利亚笃定跟着美国走“肯定没错”。 另一方面,美国也对澳大利亚着实不错,还将其培养成了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城管”,并任由其欺凌该地区一些弱小的国家,比如东帝汶。 可一些澳大利亚左翼学者却很反感这样的美澳关系,认为这种“从属”性质的关系对澳大利亚的长远发展并无好处,会让澳大利亚失去独立性,损害澳大利亚的长远利益。 一个美澳交往中的有趣细节,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些学者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一位熟悉美澳两国知识圈的人士就告诉耿直哥,澳大利亚学者去美国参加学术论坛时,通常会显得比较没地位,说话也很怯懦,而且还没人在乎…… 但只要美国能继续提供保护,澳大利亚政府似乎并不介意让自己的国民“低(美国)人一等”。今年2月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访美期间,澳大利亚媒体上更是充满了各种歌颂美澳“友谊长存”,“联盟永固”的口号。 情绪3: 意识形态偏见 可为啥澳大利亚会笃定中国要“侵略”澳大利亚呢? 这就与澳大利亚的第三种情绪有关了,即意识形态偏见。 其实,早在17年前中国的新千年伊始,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才开始高速腾飞的中国,并没有引起澳大利亚的恐惧。毕竟我们当时的国力并不强,也没有航母和高铁,更没有什么去海外投资买地的能力。甚至在西方眼里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变天”可能。 所以,曾于1996年-2007年担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霍华德,在2005年访美时才会对美国人表示,中国的崛起对澳大利亚是好事,也不会威胁到澳大利亚的战略利益,在乎的只是中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此澳大利亚会寻求一个“平衡”的外交战略,接纳而不是排斥中国的发展。 可当我们的国力在之后10多年的发展里得到大大增强,有了航母,高铁以及众多自主的尖端科技,企业和民众都有了更多的财富能去国外投资和买买买的时候,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就开始坐不住了…… 尤其是澳大利亚人惊讶地发现,中国居然成为了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不论是在出口层面还是进口层面。 图片来自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 他们还吃惊地发现他们身边的中国人正在迅速增加,不论是澳大利亚的大学校园、在澳大利亚的旅游景点,还是在澳大利亚各行各业的职场里…… 他们更震惊于我们的投资都进入到了他们的“势力范围”,而且让以往对澳大利亚唯唯诺诺的太平洋岛国可以挺直腰板和他们讨价还价了…… 但最让澳大利亚以及美国崩溃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不仅政权比从前更牢固了,还有了要改写美国所构建的国际秩序的“野心”…… 于是,澳大利亚人的那种害怕被侵略的心病,在意识形态的偏见下被彻底引爆。我们也因此看到,原本非主流的中国威胁论在澳大利亚就逐渐成为了主流。从至少2009年起,中国就成为了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的“威胁”。 而原本在澳大利亚并没多少市场的涉华“阴谋论”,比如境外反华势力抛出的中国留学生和商人移民是中国政府的特工和间谍,正在渗透和干涉澳大利亚政治的拙劣的谣言,也从本地小报的版面一跃登上了澳大利亚主流媒体,甚至出现在官办媒体和官方机构的平台上。 就连那个13年前还说要淡定看待中国的霍华德,如今都180°大变脸,让英国和美国的情报机构提防中国“用侨民控制渗透西方世界”呢。 爆发 2017年澳大利亚从政坛到公共舆论对于中国恐慌情绪的大爆发,便是由此上述这三种情绪综合而来。 当一名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提议澳大利亚不应掺和此事的澳大利亚在野党国会议员,被发现曾接受过华人企业家的赞助后,澳大利亚政坛和媒体几乎立刻就认定这是中国在通过商人渗透澳大利亚,干涉澳大利亚内政的“实锤”。 其中,澳大利亚官办媒体“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还联合澳大利亚主流媒体集团Fairfax做了一个大专题,在澳大利亚的电视、报纸和网站上疯狂炒作“中国在渗透和干涉澳大利亚内政”的阴谋论,迎合着澳大利亚害怕被侵略和对中国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 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到这些炒作背后的“双重标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是:为啥澳大利亚高官听从美国的指示屡屡挑衅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底线,还不惜损害中澳关系,却不算“外国势力在渗透和干涉澳大利亚政治”呢? 一些理性的澳大利亚学者还发现这些澳大利亚媒体炒作恐华情绪的专题“看似详细,实则都是捕风捉影”。 可遗憾的是,在澳大利亚的舆论场上,这些理性的声音都极为微弱非主流。而占据了澳大利亚政坛、学术以及媒体圈主流的“亲美派”,更是利用这个契机拼命向美国表忠心,一边在舆论和学术领域继续扩大这些阴谋论,一边则给反驳他们观点的人扣上各种“通华”的大帽子,搞得想说真话的人只能闭嘴。 同时,在西方议会政治体制的刺激下,澳大利亚(前)总理特恩布尔和他所在的执政党自然也没有放过这个打击政治对手的机会,并从澳大利亚官方进一步扩大了此事的影响,这直接导致多位守法的澳大利亚华商——仅仅因为他们有生意在中国,要和中国政府打交道——就被打上了中国“特工”的标签。 更过分的是,澳大利亚的华人群体在这一轮偏执的“恐华”炒作下也遭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甚至还给了种族歧视这一“恶臭”的情绪发酵的空间。多名留学生就在这段事件里遭到过澳洲种族主义者的袭击。这一幕也令一心一意为澳大利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华人感到很寒心。香港南华早报的一位资深编辑也曾详细撰文批判过此事。 当然,美国政府也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美国鹰派资深议员麦凯恩和前国务卿希拉里在访问澳大利亚时,就都在对澳大利亚社会贩卖对中国恐慌情绪,说中国在渗透澳大利亚,挑拨澳大利亚公众去敌视中国。 而澳大利亚的政客和媒体,也“不假思索”地就全盘接受了这些来自美国的最高指示。耿直哥还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近些年几乎每当有美国政府的高级政客访澳,澳大利亚的政坛和媒体上之后都会出现一波反华的浪潮…… 出路 讽刺的是,虽然澳大利亚的政坛和媒体对中国的恐慌和排斥情绪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他们却并没忘记中国人口袋里的钱……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矛盾的场景:他们一边封杀了华为,一边却又表示要和中国“重归于好”。 可中国人不是傻子,更不是澳大利亚提款机,我们凭什么要给一个天天污蔑我们的国家送钱呢? 所以,如果澳大利亚真心想和中国恢复关系,就必须深刻审时和摒弃那三种导致中澳关系破裂的情绪,重新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并独立地不带偏见地制定对华关系。 否则,中澳关系的前景就不会真正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而且耿直哥必须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要求澳大利亚去站在中国这边,中国也从来没兴趣搞美国那样的“拉帮结派”。我们只是希望澳大利亚能够有点独立性、尊严和真正的骨气,而不是跟着美国对中国“狐假虎威”——这不会赢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尊重,而只会让人更加看不起。 同时,耿直哥也希望澳大利亚媒体可以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和尊重“言论自由”,而不是滥用言论自由,打着“独立思考”的旗号搞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批斗”。 实际上,根据耿直哥的长期观察,澳大利亚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往往传递的不是真相,而是在通过断章取义和歪曲中国的声音,赚取舆论眼球,挑拨两国敌视。 比如,前两天耿直哥就在境外的社交网站上看到不少澳大利亚网民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国人都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他们媒体说的话都是政府安排的”这种极为无知的阶段。 当时我还特意查了一下时间,才发现这确实是当下澳大利亚网民对中国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