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筆记 在法国,18世纪以来,儒家和道家文化便开始逐步传入。发展至今,道家文化较之儒家思想具有更多元的受衆。 道教在宗教和学术研究层面的影响,例如在中医和养生方面,得到了比較广泛的认知和实踐。 不少熱衷於养生的法國人在練太極拳,道家和道教正是太極理論的發揮者。 道家,是《道德家》的簡稱。道家思想是中國最重要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的《道德經》。道家起源有一說是出於史官,此外還有隱士一類的厭世者,在精神上尋求達觀。 《道德經》指出:「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道家崇尚自然相處之道,认为順天道而行事,首先可求得心平氣和,定靜,可以決勝千里。 道家認為人類社會中的難題,之所以無法解決,是因為阶層之間的干預行為過多,使社會無法養息。 道家嚮往反璞歸真的樸實社會,認為如果人類對事物不妄加任何人為的作用,回歸到原來樸素無慮的原始境界,人類的紛爭和煩惱便能获得真正的解脫。 老子在人生觀上,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全句是「以無為而無不為」,或可意會成由民间自主,則可以达致無所不為。 道家強調「游心」,推崇自由。 強調「虛心」推崇自然。 主張要聯繫「性、心、情」三者。 「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 「心」是指人之內在精神。 「情」是指人之主觀情感。 有性、有心、有情,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道家對於生死,也持有一種純自然的態度。這点與後來「道教」追求長生不老可謂南轅北轍。 道家並不追求長生,道家只追求自由自在地活著。道家修養的主旨,是致虛守靜。 道家奉「道德經」為中心理念,道德經中有些東西與「易經」的道理有所相連,所以不排除此項哲學發源於「易經」。 《易經》藴涵着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辯證思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其「天人合一」的主导思想,与道家吻合。 道家哲學正是從天道運行的原理為基礎,展開以自然為原理的「道」的哲學。 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所以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 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尤其是在人生逆境的時候。 道家相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就是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並以修身達觀的生活功夫來處理世界事務。 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為前題。 举個例子,道家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言流傳千古,语出《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大国要像煎鱼一样,不能隨意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而治。 记得在10年前,中國国家主席也曾經在被訪問時提出過,作為領導人,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來自《道德經》第一章的名句。「非常」,指不是永遠的意思。 道家對命運持听其自然而又無可奈何的態度。认為以這種態度來對待一切,可以得保心靈之寧靜、淡泊與自由。 老子说過,不妨让知覺复归于婴儿,回到生命的原点。在那里,起点也就是终点。 想起史上著名才子苏軾,他一生仕途颠沛流离,经历沧桑世事,壯志難酬。 以下是才子写给兒子最後的一首詩,但何嘗不是写给天下人,以昭天和道遠——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