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盧梭伏爾泰 写題目時心裡冒出一句話:「排名不分前後」。皆因感到古今中外各位先師各有遠瞻,思想言論都非常有份量,问题只是後人如何消化。 或者可以用人生阶段來分別吸收各家所長。就象少時听長輩说的,读四大名著也要分先後。 有說是:「少不读水滸,老不读三國,男不看红楼,女不读西遊」。因為红楼诲淫,水浒诲盗,三国演义教人造反,西游记讥讽宗教。 筆者是在中學畢业之後先读西遊,然後讀紅楼,都是當故事书讀,同時在讀金庸的所有武俠小說。 三國是听父親說书居多,水滸完全看不下去。如果說誨淫誨盜造反,再加上血腥暴力陷人於不義,水滸全包了。 不過四大名著卻更像是戲曲和影視制作行業一部免費的劇本,舞台上宣揚仁義道德、警惡揚善、忠孝愛國、鋤強扶弱、劫富济貧,主角智勇雙全、身怀绝技、有情有義,老百姓百看不厭,是票房保證。 但是在中国汉族文化舞台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始终在唱对台戏。 孔子提倡积极入世,老子宣扬明哲保身;孔子弘扬礼乐文化;老子教导道法自然。两种立场、两种观点,泾渭分明,彼此对立。 耐人寻味是,各施各法,历史沒有因為誰而停下來。 後來有人说,只有伟大的对手,才能成就伟大的自己。如是者,没有伟大的孔子,何来伟大的老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其实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不知道兩位先師會不會這樣想?或许他們在天家乘鶴仙遊,不時也會相约喝上一壺。 近代西方也有一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和道德主张,和中国的老子极为接近。 他就是被誉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卢梭。 卢梭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被西方人公认为近代启蒙运动的棋手和精神导师。但两人性格、气质及哲学观点几乎相反。神似古老東方的老子和孔子。 伏尔泰出身富有,性格外向,喜欢交往;卢梭乃穷家子,性格内敛,寡言少语。两位文化大师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存在许多差异。 伏尔泰的立场较为温和,反对教会腐败,提倡科学、自由、民主。 卢梭不仅抨击教会腐败,还彻底否定封建专制及其文化,大力提倡自然主义。 从跨文化角度看,卢梭的启蒙思想,和中国老子道家思想比较相似。 第一,两人都否定人类创造的文明和文化,主张回归自然。 老子的《道德经》直接针对和批判孔子的儒家思想。 儒家认为,君主治国应該积极有为,以礼乐为主,刑政为辅。君子读书,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老子看来,儒家礼乐仁义纯属累赘,不仅对治理天下毫无帮助,反而会导致各种道德和社会问题。 根据老子的观点,道法自然一旦沦落,礼乐仁义就是导致社会失德的罪魁祸首,应当彻底摒弃。 用现代語言说,即统治者应該下放权力,因地制宜,让老百姓发挥集体智慧和创造力,进行地方自治。 說到這裡,不禁心想,那時的老子大概沒有想到今日的中華大地包含了有56個民族,以及後來不斷的外族入侵。如果顺其自然,就不會有万里長城,惶論說同文和一统度量衡了。 因為无论哲学、知识、道德、技巧、音乐、礼仪,老子都统统否定。在老子眼中,这些虚饰只会刺激人的欲望,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全部丢掉。然后让百姓依照自然本性,自我管理,一切问题自會全部消弭。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觀點与老子的观点可說是同出一轍,同样否定西方社會所创造的科學文化成果,提出回归自然的主张。 但老子和卢梭是相隔了2千多年的兩位仁兄,社會形態不可同日而語。在卢梭身处的18世纪,已经出現了以機器取代人力、畜力,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的趨勢。 如此看來,怪不得伏尔泰在看完卢梭的著作之後會邀請卢梭回家中的院子吃草了。 但是,卢梭也有卢梭的道理。在他看来,社会上存在各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像封建君主专制,贵族骑士奢侈享乐作威作福,基督教会腐败堕落等。卢梭对种种丑恶现象,展开了猛烈抨击。 卢梭嘲讽科学和艺术浮夸、虚伪、邪恶、伤风败俗,非但不能给人类文明带来好处,反而使人堕落,给人类带来灾难。 在彻底否定西方传统价值的同时,卢梭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和社会价值观。 他认为,应严格限制私有财富积累,拒绝西方科学和艺术,使人性回归一种自然纯朴的状态。 卢梭反复強調,要亲近大自然,感受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验一种自然、淳朴、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 用中国老子的话说,这就是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18世纪中期,卢梭似乎已经预知现代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态和环境问题,所以大力呼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根据老子的社会发展观,后来的人类文化,以及所伴随的社会阶段,會渐渐走向腐败和异化,也是一種預見性。 老子和卢梭的社会政治理想,不約而同都具有复古主义倾向。 在老子那个时代,知识、思想尚未产生,技術和兵车尚未成型,道德礼乐无从谈起,这种原始蒙昧状态显然属于人类远古时期。 老子对他向往的理想社会进行了具体描述: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车辆、船舶、器械、兵器,统统丢弃不要。百姓结绳记事。知足常乐,自由自在。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可以不相往来。 这种源自自然本性的社会,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战争盗贼,没有礼乐道德、奇技淫巧。百姓无需四处奔波,只是自得其乐,自由自在。只可惜这只是一個世外桃源。 和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类似,卢梭这样描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社会和国家尚未产生,人们只存在性别、体力、年龄的区别,这属于自然不平等和生理不平等,并不存在因财产和政治而导致的社会不平等。 与此同时,人类具有两种天赋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这两种情感在自然状态中,可以代替法律,構成道德和风俗。 因此人类之间不会产生互相损害、互相掠夺的现象。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出现私有财产,人类社会才产生社会和政治不平等。」 总之,卢梭的梦想是建立一个道法自然,不分贫富,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 显然,这个社会只存在遥远的古代,存在于人类文化蒙昧时期。卢梭的设想和老子的理想如出一辙。 虽然老子和卢梭生活在不同国度和时代,但他们都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试图根据天人合一思想,寻求一种贴近自然、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无论他們的想法对错与否,能否实现,他们的心愿毕竟代表了人类对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社会的梦想和追求,不妨客觀看待。 相信法国人是地表上最客觀的民族,所以他们之中接納卢梭的人不在小数。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盧梭是非常受歡迎的哲學家,他在死後十六年(1794年)獲以國家英雄身份葬於巴黎先賢祠。 與他同年去世的伏尔泰,在1791年也已入葬先賢祠。這個安排,足見兩人的思想在法國人心目中的份量,缺一不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作為先賢,他們身後的一切才刚刚开始。時至今日,相信各持己見已成常態。 回到原始社會也不是办法,覺得最好的狀態应該還是先儒後道,如果想雙軌並行,人品、知識和科學,缺一不可,物競天择。 社會要发展,人生有阶段,幸好史上百家齐放,各取所需,儒道佛這個排行,似乎還是比較理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