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的巴比松 自我解封之後兩個月,第一次出遊的目的地,是巴比松印象派畫家村。 今次接待的,是來自家乡的一位同學,她的丈夫和女兒。她们是三年來家中的第一批客人。 之前告訴,巴黎市中心恕不奉陪,提議不妨到巴比松看看,附近還有楓丹白露王宮和大森林可供遊覽。 同學的女兒也覺得這是一個好提議,一早就在楓丹白露預訂了民宿。不過第一站必須先到我家集合,因為同學說,想看看写成一千零一篇抗疫日记的書桌是啥樣子。 早餐之後便开始了参观,想不到這参观竟历時差不多兩小時。 同學的丈夫是美術設計导師,同時是摄影愛好者。他帶來了幾十幅作品,就在书桌前的光猛大窗下,让我逐幅细心欣賞。 照片大部份取材於我們的家乡,作品维美。在景物的光影之間,看到的是自己的童年、青少年,以及各個年代的社會縮影。一面互相交流創作時的心路歷程,他乡遇故知,感覺享受。 照片呈現了各種可遇不可求的瞬間,可以看到按快門者的功力和心路。 对作者說,你的作品,每幅都可以让人写出三百字。 最狂喜的時刻,莫如摄影師表示可以讓我任选幾張,作为禮物的時候! 同學和女兒對我的藏书很感兴趣,看完照片出來時,見她們人手一本,在沙发上正在凝神开读,四人又坐下談論閱讀心得,轉眼就是中午,下一站巴比松得啟程了。 与巴比松画家村大街闊別三年,表面上看沒有什么變化。只是有餐館換了老板、有外卖店門面煥然一新、参观門票加了價,路边增加了些告示牌,其餘除了小教堂旁边的卢梭畫院之外,該在的都在。 有人形容,巴比松是16世紀画家們的天堂,他們呼朋喝類,躲過战爭和瘟疫,在世外小村作畫,描繪任何看得見的大自然景色和人物,作品令全世界的畫迷至今仍然傾倒崇拜。 畫家摒棄了傳統的創作题材,不再為王室或教會服務,把主題轉向大自然和劳动人民,又有村中慷慨的客棧店東接待,風雲際會。 最令人感動的,是後來的當地政府保育了這家小客棧。畫家在牆壁和櫥櫃上的作品,以至他们的餐桌酒具和床鋪,都得以保存。因此在參觀的時候,使人有正在「朝聖」的感覺。 很高興农民畫家米勒的故居依然故我,連古老的門閂都沒有換,与女主持人甫見面,即幌如隔世热烈拥抱!門票大幅加了價也拋諸脑後。 摄影師在参观期間,也用英語与主持人聊了起來,以致故居的午休時間推迟了半個小時。 离別前,同學夫妇模仿米勒名作《晚禱》中的农民,在田野中造像摄影留念,向大師致敬。 大家對是日参观相當滿意,唯一遺憾,是潤喉糖忘了带。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