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活”着的静雅古镇:云南腾冲和顺……
《法国侨报》讯:(特派记者 溪萍)腾冲镇位于腾冲西南部,距腾冲市区5公里,国土面积17.4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8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2022年末有2161户,7035人,有海外华侨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和顺四周火山环抱,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座火山,中为马蹄形盆地,境内最高海拔2091米,最低海拔1490米。年平均气温15℃—17℃,干燥度0.46—0.55,年平均降水量1400—1600毫米,旱、雨两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全镇耕面积8152.65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林地面积1.45万亩,有生态公益林面积1650亩,森林覆盖率74%,有106株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
和顺的特点可概括为: 西南丝路上的边地侨乡。沿着西南丝绸之路,和顺人几百年前就出国闯荡“夷方”,诞生了最古老的跨国商号,掀起了云南最早的跨国贸易热潮。一批雄商巨贾在“走夷方”过程中产生,一批华侨成为与南亚、东南亚交流的文化使者,至今有3万多人侨居海外,形成了“海外和顺”。先后荣获“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第三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文化小镇”、云南省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多元文化的和融之地。和顺是中原文化与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窗口,蕴涵着“和睦顺畅”的最佳境界。长期以来,中原汉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在和顺交汇融合,形成了和谐、和顺、包容的文化现象。这里屹立着全国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这里有六百年历史荟萃的大量诗词、牌匾、对联、著作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从古至今和顺民风谦恭礼让,古朴儒雅。
历史积淀的建筑博物馆。走进和顺,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100多所百年宅院、8个宗祠、9座寺观、9座石桥、6个洗衣亭、9座牌坊、13道闾门、24个月台都堪称建筑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南亚风格大门、欧式窗户、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
哲人故里翡翠大王家乡。这里崇文尚教之风世代相传,人文蔚起,养育了大众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教育家寸树声、华侨领袖寸尊福(如东)、翡翠大王张宝廷等一大批名人。一代哲人艾思奇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河,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翡翠大王寸尊福是同盟会缅甸支部常委,为辛亥革命广州起义、昆明重九起义、腾冲起义都做出了贡献,被孙中山先生表彰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翡翠大王张宝廷富而不吝,尚交好施,乐于资助救济,曾被英皇授予金质奖章1枚。 一座“活”着的静雅古镇。和顺与中国其他古镇最大的不同,就是原著居民仍然居住生活在这里。按照“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的模式,确保古村落、古建筑格局不改,风貌不变,原住民不搬迁的前提下,对和顺旅游进行合理规划,适当调整,修旧如旧,实现了新的发展与历史风貌协调并存,和顺旅游渐入佳境。“和顺模式”曾被《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评为“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和顺古镇,了解丝绸古道交往、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和顺的巨大鼓舞下,在市委、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和顺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古镇保护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5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谋划,狠抓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运行的总体稳定。2022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48万元,增9.3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30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5160万元,增0.5%。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09亿元。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62元,增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接待游客38.4万人次,实现收入7912万元,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4亿元,贷款余额1.55亿元。截止目前,全镇有民居餐馆96户、商铺740家,客栈旅馆485户、6000多个床位。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