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的趙蘋果 2 在巴黎國際藝術城《呂霞光夫婦畫室》中,當時除趙蘅外,另外還有一位叫阿鴿的版画家同住。兩位都屬猛龍過江的人物。在來巴黎之前,她們的作品已經在全國各大美展中獲獎。 阿鴿是來自四川的彜族畫家,擅長版畫。趙蘅在今次見面時告訴我,阿鴿目前是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趙蘅表示,由巴黎國際藝術城再出發,是她人生中的其中一個里程碑。童年時,她曾經和弟弟隨父母在德國生活過一年。 趙蘅今次來巴黎之前,先去了德國,是因為接受了德國萊比錫孔子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共同主辨的「中國傳統家書展」的邀請,赴德出席開幕式。有8封當年趙蘅與已故父親互通的書信參展。 透過這些手寫於1953—1956年的書信,可以感受到在德國任教的趙瑞蕻和家人的深厚親情,一睹著名翻譯界伉儷的「家長裡短」。 趙蘅的父母都是中國60年代的著名翻譯家,父親趙瑞蕻,是名著《紅與黑》的中文首譯者,母親楊苡,是《呼嘯山庄》譯名首創者。其他翻譯作品無數。 趙蘅的父親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時,在1953至1957年,被高教部選派,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出任東方語言系客座教授。 前3年,趙瑞蕻與妻子和3個孩子關山遠隔,只靠鴻雁往還。到第4年,趙蘅才和弟弟趙蘇,隨母親到德國與父親團聚,在當地生活了一年。 家書中,父親把所見所聞以書信文字與家人分享,回信的任務多由8歲的趙蘅負責,向父親傳遞家裡的情況,無所不談。直至三年後,一家團聚,家書往來才暫時告一段落。 「我家有寫信的傳統,算是一種家風。」趙蘅告訴記者,「我們的童年時光,好多都是在寫信中度過的。寫第一封信時才8歲,現在已經79歲了。展覽的這批家書中,有4封是父親寫來的,有4封是我寫給父親的。我想,正是從8歲寫家書開始,就愛上了寫作吧!」 居住在巴黎已有44年的我對趙蘅說:「可能我也是因為寫日記和家書,而培養了對寫作畢生的興趣。」 學寫作,典籍是一種訓練,謂之入。寫信也是一種訓練,謂之出。需當求所以入,需當用所以出。學習和表達,雙輔雙承。 擁有寫家書的訓練,是一種幸福。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