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原创新闻 查看内容

历史 从巴黎东红饭店到勤工俭学运动:李石曾、潘玉良与王守义的旅法足迹 ...

2025-2-18 22:32| 发布者: 海芬心语| 查看: 50| 评论: 0

摘要: 《法国侨报》记者 钱海芬 2025年2月18日,记者来到巴黎卢森堡公园对面的东红饭店。这家饭店承载着一段悠远而深情的历史,背后交织着勤工俭学运动、艺术探索与华侨奋斗的故事。其中,王守义的名字尤为值得铭记——他 ...

《法国侨报》记者 钱海芬

2025年2月18日,记者来到巴黎卢森堡公园对面的东红饭店。这家饭店承载着一段悠远而深情的历史,背后交织着勤工俭学运动、艺术探索与华侨奋斗的故事。其中,王守义的名字尤为值得铭记——他不仅是东红饭店的创始人之一,更是和潘玉良这位著名的旅法艺术家生不同裘、死则同穴成为旅法历史上一段独特的佳话。

(其中,王守义与李石曾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是勤工俭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1902年,他赴法求学,并广泛结交法国政界、学界和文化界人士。面对中国社会的变革需求,他于1916年创办华法教育会,积极推动勤工俭学运动,组织大批中国青年赴法半工半读。在他的倡导下,先后有20批共1900余名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其中包括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朱洗、严济慈、张竞生、徐悲鸿、林风眠、任光等。王守义亦在其中。勤工俭学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化精英,也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为这一运动的核心人物,李石曾不仅推动了中国青年赴法留学,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社会变革及国际交流的发展。李石曾不仅在学术与经济上给予王守义支持,更在思想理念上深深影响了他,使他成为一名坚定的爱国侨领。)

今天,东红饭店依旧矗立在巴黎的街头,仿佛低声诉说着百年前那段动人的往事。东红饭店现在的老板夫妇是热情的温州人,端上一壶热腾腾的铁观音,娓娓道来这家饭店的前世今生。当年,正是在这家饭店,潘玉良和王守义相扶相伴,直到最后一刻。

东红饭店:旅法华侨的情感归属

东红饭店坐落在巴黎卢森堡公园对面。王守义是这家饭店的老板,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里不仅是旅法华侨的聚集地,更成为勤工俭学学生、艺术家和革命者的重要落脚点。(据介绍,1937年开的饭店,现在老板娘一家从1982年接过来开到现在。)

走进东红饭店,就彷佛秒回中国:整整半面墙壁的中国长城地图,屋顶画着的杭州西湖长堤残月……四周都绘有江南水乡的青绿山水,透出浓浓的乡愁。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中餐香气,粉红色台布依旧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摆设,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勾起游子心中的回忆。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用餐的地方,更是一座连接着中国与法国的文化桥梁。

据介绍,潘玉良在法国没有任何亲人朋友、没有固定收入,生活异常拮据。王守义善良而富有同情心,了解到她的困境后,不仅为她送去了面包黄油,还为她设置画室,举办沙龙,并陪着她到外景地写生。他还设法筹资,为潘玉良在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比利时等国家举办画展,使她在西欧画坛上站稳脚跟。

1977年,潘玉良去世,王守义主持了她的后事,并花重金在蒙巴纳斯公墓买了一块使用期一百年的墓地,亲笔书写了“潘玉良艺术家之墓”几个汉字,以表达深厚的情义。潘玉良过世前,把自己的遗作悉数交付给王守义,希望他转交给自己的小孙潘玉忠。王守义历经艰难,终于在第二年将遗作运回中国。

王守义:勤工俭学运动的践行者,旅法华侨的楷模

王守义并非一般的旅法华侨,他的经历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1920年11月7日,他与周恩来等共197人从上海启程,赴法国参加勤工俭学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是第一批换持中国护照的华侨。他曾亲驾飞机,送近百名科学家回国。他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资助了程茂兰、张德禄、王毓糊、王书堂等一批中国勤工俭学生,使他们学有所成。

1971年,他成为旅法华侨成立的“旅法华人俱乐部”(即今天法国最大的华侨社团法国华侨华人会)的副主席,为华人社区的团结和发展贡献良多。

1980年,邓颖超访问法国时,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之余,四次与王守义见面畅谈,敦请他早日回国定居,并嘱咐他说:“这也是恩来生前的意见。”

潘玉良:漂泊异乡的艺术人生

潘玉良一岁丧父,8岁母亲去世,14岁时被舅舅卖入妓院。17岁,她遇到了海关监督潘赞化。潘赞化欣赏她的才华,为她赎身,送她去学校读书,才让她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她远赴法国学习艺术,却因身份特殊、经济困顿而举步维艰。她的画作融合了西方技法与东方韵味,在西欧画坛引起关注,但她始终未能彻底融入法国艺术圈。王守义的帮助,使她的艺术得以延续,也成为她生命中最温暖的陪伴。

生死相依,魂归一处

王守义去世后,旅法华侨俱乐部及治丧的亲朋好友商议决定,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潘玉良的墓地,并在墓碑上“艺术家潘玉良之墓”后面,加上了“王守义之墓”几个字。这两个生前未能成为夫妻的人,死后竟然同穴而眠。

对于他们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最好的安慰。

历史的交汇:勤工俭学、艺术追求与华侨社会

李石曾、潘玉良和王守义的交汇,代表了近代中国人对知识、艺术和社会建设的共同追求。他们的经历横跨教育、艺术、侨务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旅法华侨从个人奋斗到群体发展的历史轨迹。

潘玉良和王守义,两人虽身份不同、事业有别,却在命运的交错中彼此扶持,直至生命的终点。潘玉良于1977年在巴黎离世,遵其遗愿,王守义为她操持后事,将她安葬在法国。多年后,王守义去世,亲友遵循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潘玉良身旁,完成了这段横跨大洋的深情陪伴。他们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巴黎的土地上,见证着他们在异乡的奋斗与情谊,也成为旅法华人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东红饭店依旧矗立在卢森堡公园对面,继续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东红饭店,不仅承载了潘玉良晚年的情感归属,也见证了旅法华人、艺术家的奋斗史,也为中法文化交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天,东红饭店依旧矗立在巴黎的街头,仿佛低声诉说着百年前那段动人的往事。

追寻历史足迹:走访巴黎蒙巴纳斯墓园,探寻生不同裘、死则同穴的潘玉良与王守义

推广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2-22 10:40 , Processed in 0.029823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