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报》讯:今天,当我在整理采访笔记时,突然看到法国当代重量级艺术家、评论家 克洛德·达拉写在餐巾纸上的名字:Alexander Cozens。那天,他说:郑泰均的画,就是Alexander Cozens的风格…… 我赶紧查阅谷歌,查阅笔记……记得那天是2025年3月26日,蔡景瑞中医生的中医馆,因那天的到访者,变成了一处文化灵魂碰撞的舞台。 这一天,AFC法中跨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蔡景瑞特别邀请了法国当代重量级艺术家、评论家 克洛德·达拉(Claude Darras)、著名作家 热拉尔·格拉特(Gérard Glatt),以及远道而来的中国“画行者” 郑泰均共聚一堂。没有展览灯光,没有典礼话筒,只有几张画纸、几部手机、几段经历与眼神的交汇。 当郑泰均把他的画作通过视频打开,大家一起观看后,克洛德·达拉久久凝视,忽然轻声说道: “你知道吗?他的画让我想起了一位英国画家……亚历山大·科曾斯(Alexander Cozens),1717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位用墨迹构图、以抽象激发风景想象的艺术先行者。” 一句话,惊起涟漪? 郑泰均,一位中国行者艺术家,怎么会与18世纪的英国水彩风景画家科曾斯相似?这位被称为“墨迹之父”的艺术家,在艺术史上提出的“从墨迹中创造风景”的方法,为西方绘画史留下了重要脚注。 谁是亚历山大·科曾斯?科曾斯,1717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父亲是彼得大帝时代的皇家造船师。他在意大利学习绘画,师从维尔内,后定居英国,成为伦敦上层社会广受欢迎的绘画教师。 但他真正的突破,在于他的理论和方法。 他不追求风景的写实再现,而是提出了用“墨迹”作为构图起点的全新绘画方式。他认为:“墨迹不是画,它是一种形状的偶然组合,可以启发我们去构建一幅真正的风景。”他借鉴了达·芬奇“从墙面污迹中寻找灵感”的思想,开创了一种“由无形而生有形”的艺术方法。 他的水彩画常以灰色水洗、墨迹融合,构成朦胧的山川、河谷、废墟。这种“不明确”的风景,反而让人沉浸在一种诗意的想象空间里。 郑泰均的画,为何让人想到科曾斯?“郑泰均的画,从来不拘泥于他所在的空间,他放佛时刻都在作画,随心所欲”。他在沙漠画,在水上画,在树上画,在风中画……他常说:“我不是要画出自然的样子,而是让自然的气息,顺着笔墨流进纸里……” 他的画面没有明确边界,没有具象山水,却有风的流向、水的轻响、地的厚重、光的呼吸。纸上,是由风吹散的墨色,是从大地中冒出的线条,是自然自己“说出”的图像…… 这一点,正好与科曾斯用“墨迹启发风景构图”的理念,不谋而合。 科曾斯是将“偶然”变成艺术构图的逻辑先驱,而郑泰均,是将“天地为师”的东方理念,转化为当代表现的旅者。他们虽跨越三个世纪、两种文化,却都在用非具象的方式抵达自然的本质,都在从混沌中发现秩序,从沉默中唤出诗意。 一场未完的回响那天,热拉尔·格拉特不无感慨地说:“郑泰均的画,不仅是视觉,更是一种精神体悟。他的行走本身,就是一场绘画。” “如果科曾斯活在今天,他会不会选择像郑泰均这样——离开城市,离开画室,把纸铺在大自然的身上?”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跨越三个世纪的画面: 近处,是一个东方行者,在风中展开画布,让沙、风、树影与墨共同作画…… 他们之间隔着时空,却共享着艺术的初心:不是再现,而是唤醒;不是绘自然的形,而是唤人心中的自然…… 或许,这就是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它能穿越语言、文化、时代的边界,让两个从未谋面的灵魂,于一纸墨迹之间彼此照见…… 相关文章链接 当视觉邂逅嗅觉,琴音融入墨色——中国与比利时两艺术家的跨界对话 中国画行者泰均巴黎光影之旅:用艺术点亮心灵,在火车上洒下光明与希望 法国歌唱家东东献声,中国画家郑泰均挥毫——一场中法艺术的灵魂共鸣 石上有画,盒中有天——画家泰均把春光藏在了酸奶后(2025.3.21.) 灵魂之巅,墨韵回响:当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瓦洛遇见中国画家郑泰均 “舞墨之间见风骨,光影之中通中西” 郑泰均被誉为“视觉的氧气”,再获沙龙主席盛邀亮相2026大皇宫展览 中国画家郑泰均访问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 与柯文主席共探“气舞”与书画之道 舞动东方意,泼墨现心光 ——巴黎柯文老师携学生沉浸郑泰均艺术长卷 当身体的健康遇见法国古堡灵魂的水墨:那是一种生而为人对生活最深的敬意 跨越世纪的艺术对话|法国巴比松米勒博物馆馆长热情接待中国画家郑泰均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