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从小,我们唱着《国际歌》长大。 它是课堂上的集体记忆,是耳边熟悉的旋律,是心中激荡过的热血。但直到今天,2025年4月18日,站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树荫下,我才第一次知道,那首响彻世界的战歌,它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Eugène Pottier),就静静长眠于此。 他的墓前并不喧哗,却让人驻足良久。 一张绿色长椅静静排开,仿佛邀请人们坐下倾听。他的墓碑上墓碑上是一本大大的写着国际歌歌词的翻开的大书……上面刻着那句我们最熟悉的歌词…… 而墓旁,是一棵参天大树,将这位用诗点燃革命的战士悄悄庇护。 一首从废墟中写出的战歌 1871年春天,巴黎公社被血腥镇压,街头尸横遍野,硝烟尚未散尽。就在这场浩劫的第三天,鲍狄埃躲在郊区一间阁楼里,怀着悲痛与愤怒写下了这首后来命名为《国际歌》的诗。 那不是哀悼,而是号角。 十多年后,这首诗被谱上曲子,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理想的象征。它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在无数广场、集会、抗争中响起,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工人出身的街垒诗人 鲍狄埃出生于1816年,来自巴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3岁起当童工,14岁就写下了第一首革命诗《自由万岁》,回应1830年七月革命。他的诗,从一开始就紧紧扎根于人民与斗争之中。 1848年,他参加革命,冲上街垒; 公社失败后,他被判死刑,被迫流亡英美近十年。在海外,他继续写作、组织工人运动,把革命的火种带入国际。 用诗作武器的人 他的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却拥有穿透灵魂的力量。《人民》《一八四八年六月》《该拆掉的老房子》《白色恐怖》……一首首诗,记录着那个世纪的呐喊与苦难,展现了一个时代工人阶级的愤怒与希望。 1887年,鲍狄埃在贫困中逝世。他的一生几乎没有安稳,但他留给世界的,不只是诗,更是精神。 今天,在这座宁静的巴黎墓园里,我们终于看见他真正的样子: 不是某位遥远的诗人,而是那个曾用笔、用血、用信念,为“全世界受苦的人”写下未来的人。 在他的墓前,我轻声默念:“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作者:钱海芬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