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原创新闻 查看内容

你吃的每一口薯条,背后竟藏着一位法国战俘帕芒捷的奇计和一场“偷挖计划”! ...

2025-4-19 18:37| 发布者: 海芬心语| 查看: 27| 评论: 0

摘要: 2025年4月18日,阳光柔和,微风穿过巴黎拉雪兹公墓山坡间的古老墓碑。我们走到一块简朴的小墓前,墓碑前没有鲜花,只有三颗静静躺着的土豆。 “这是帕芒捷(Antoine Augustin Parmentier)的墓。”英姐低声说。我一 ...

2025年4月18日,阳光柔和,微风穿过巴黎拉雪兹公墓山坡间的古老墓碑。我们走到一块简朴的小墓前,墓碑前没有鲜花,只有三颗静静躺着的土豆。

“这是帕芒捷( Antoine Augustin Parmentier)的墓。”英姐低声说。我一怔:帕芒捷?那位法国“土豆之父”?原来,如今人们餐桌上随处可见的薯条、土豆泥、薯片、焗土豆、奶油土豆球……背后居然藏着他的一段传奇故事。

而这三颗安放在墓前的土豆,是最质朴的致敬。

一个法国战俘,如何改变了世界的吃法?

帕芒捷,全名安托万·奥古斯丁·帕芒捷,1737年出生在法国北部。年轻时,他是军队的药剂师,参加了七年战争,结果被俘,被送到德国战俘营。

在那里,他发现德国人把一种叫“土豆”的植物当饭吃,不仅吃得香,身体还很棒。这让他大为震惊——在当时的法国,土豆被认为是“魔鬼的果实”,甚至连牲口都不愿吃。而法国人却还在因饥荒而忍饥挨饿。

战争结束,帕芒捷回到法国,正值全国饥荒。他被任命为皇家荣军院的药剂师,从此开启了改变法国餐桌命运的一生。

国王爱吃,百姓却嫌弃?他用一场“偷田计”智胜民间偏见

帕芒捷开始积极向政府和科学界推广土豆,强调它的营养、产量、适应性。他亲自下厨,用土豆做成多种菜肴,邀请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试吃。皇室十分满意,甚至公开为土豆站台。

可普通百姓并不买账:“长在土里的,灰不溜秋,搞不好传染黑死病!”这是当时不少人对土豆的印象。

于是,帕芒捷使出了一招绝妙的“心理战”:

他在巴黎郊区种了一大片土豆田,然后安排士兵日夜守卫。他要制造的,是一种“贵重食物”的假象。

果不其然,夜深人静时,村民纷纷偷偷摸摸地来“偷挖”。正是在这种“偷种、偷吃”的行为中,土豆慢慢进入了法国家庭的厨房。

一场荒诞又巧妙的“盗挖计划”,竟成为法国土豆普及的关键转折点。


他不是“土豆先生”,更是启蒙时代的民间英雄

帕芒捷不仅推广土豆,他还是一位全面发展的科学家:

他写了165本农业与营养著作;他研究葡萄糖浆替代蔗糖;他探索牛奶、面粉、肉类保存方法;他还提倡冷藏肉类和推广牛痘疫苗接种;1805年,拿破仑任命他为军队卫生总监察官。他是那个时代极少数将“科学成果”真正带入民间的人。

1813年,他在巴黎辞世,葬于如今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他的一生没有光环,但却为千千万万人的日常生活铺下了基础。

帕芒捷的贡献,在法国被铭记得非常“具体”。

在巴黎第11区,有一条帕芒捷大道(Avenue Parmentier),以他的名字命名。而帕芒捷地铁站,就在这条大道旁边,是巴黎地铁3号线上的一站,1904年10月19日启用,是该线最早的一段。

有趣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座地铁站进行了特别改造:站内墙面采用了类似“土豆网袋”的金属网装饰,还专门设有“土豆文化展示区”,介绍帕芒捷的生平和土豆的历史。

2016年愚人节,巴黎地铁公司还把车站临时改名为“Pomme de terre(土豆)站”,幽默又温情地致敬这位改变了法国饮食结构的英雄。

“我曾被怀疑、被拒绝,但终成你们最熟悉的滋味。”

从帕芒捷那片“假装守卫”的田地,到今天巴黎街头飘香的炸薯条,土豆的法兰西之路,走得不容易。但正因为有他那份科学精神、民间智慧与坚韧信念,我们今天才能如此轻松地一边刷剧,一边吃薯片。

而在那个巴黎公墓的角落,那三颗静静躺着的土豆,好像在对每一个路过的人说:“我曾被怀疑、被排斥,但终究成了你们最熟悉的滋味。”

如果你下次在巴黎,走过帕芒捷地铁站,或是路过那条大道,不妨停下脚步,想一想这位战俘、药剂师、科学家——以及那一场改变历史的“偷挖计划”。

土豆虽小,背后的故事却足以温暖人心。

 (作者:巴黎钱海芬)

推广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4-20 06:01 , Processed in 0.080168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