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師生侃 八十多歲的老師每天都讀專欄,昨日談及奔八九十歲人生觀的主題,引來了共鳴: 「 巴黎的王老先生是個智慧長者,精明能幹又通達樂觀,是積極奮發有成的社會活動家,隨着年纪漸老,氣定神閒地接受在奔八進九旬人生階段的種種變化。 這樣深刻通透的人生觀,使同齡人读來感同身受,是最好的年齡進階讀物,讓讀者補上踏入高齡的一課,有備無患,多有得着。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新課题,做到老學到老。 到登陸(60歲)退休之時,其實是一個人的才能本领、做人處事和對付危機困難,都具有最足夠的經驗、智慧和能力的時候,是發揮個人才幹的最佳時期 ,體能健康還尚佳。 但社會有規定,不少機構員工,到了六旬就得放下工作退休,賦閒家中不用再上班! 本來最熟悉最好掌握的工作都不用再管了,轉而去面對最不熟悉的日常,變成從早到晚無所事事,天天都是假期,這種狀况卻是陌生的,不習惯的。 早午晚除三餐依然如常外,其余上午9至12點,下午2至5點這两段時間怎麼安排 ? 十分難弄,总不能吃了早餐等午餐,吃了午餐等晚飯的呀! 怪只怪在人生中的工作階段太忙碌,沒有及早安排好如何適應退休生活。 一下子面對不用再上班的日子,不少人實在有點不知所措,終日無所事事,連自己也認同不了自己的存在。 沒有存在感的生活是很可怕的,如果在人生工作階段的後五年,能主動安排參加一些退休課程,可能會有些好處。 吃喝玩樂也是需要安排的。旅遊、書畫、手工、攝影、樂器、烹飪、唱歌、康體運動、義工,做臨時工等等。任何以往想做想學而未能如願的事,也可以在退休之前安排上,不宜到時再算。 因為你至少會需要一些新朋友,或聯繫老同學聚舊話當年,陪養感情需要時間,以便在退休後無縫銜接。 我感覺我們以前對退休生活學習認識不足。工作一定是忙碌的,但也要把退休學習當作工作的一部分來安排。」 「 老師所言甚是。 明行在港有位朋友,婆婆很強勢,同住,朋友則一直不卑不亢,丈夫有點媽寶男,帶大一女一男後,朋友不辭勞苦咬著牙爭分奪秒去考了個「陪月嫂」牌照,工資比文員老公還高。 有工資就有話語權,而且陪月很多時不用住家,婆婆的強勢也弱了下去。 到老公退休前一年,朋友促老公去慈善團體做義工,結交三觀合的新朋友。 結果老公順利過渡,進入健康的不愁寂寞的退休生活。 朋友自已也與BB家長成為了好朋友。兒女決定丁克,她就認了契孫,與契孫的家人老少成為通家之好。 平時常見朋友夫婦活動頻仍,常在社交媒體上曬出節日聚會或登高徒步旅行的生活愉快照片。 見老師您指出:[要把退休學習當作工作的一部分來安排],從而想到他們。」 「 做月嫂也是一份開心又有意義的工作,有好些朋友因為兒女小時候托保母照顧,長大後两家人成了好朋友,好像親人一樣和諧互助,叫人感動。 和你的朋友一樣,這是世代交好的关係,不愁退休生活百無聊賴,還樂得可以互相照應。」 「 但做月嫂對退休男仕來說的可能性極少,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