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代表着人间烟火,“琴棋书画诗酒花”象征着精神风雅。这两组词看似对立,一实一虚、一俗一雅,但在更深层的文化脉络里,它们却并非矛盾,而是共生。柴米油盐让生活有根,琴棋书画让灵魂有光。 令人欣喜的是,在巴黎玛黑区的LePont画廊,这种东方文化中“烟火”与“风雅”的双重气质,在一个仲夏夜悄然交融。音乐、绘画、舞蹈与茶香、咖啡香共处一室,一场名为“画与音的邂逅”的跨界艺术夜,不张扬,却动人心魄。 一、不是拼贴,而是回归生活的艺术共生 这场活动没有繁复灯光,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一切如水流自然,从容发生。 当晚六点,黄昏渐落,钢琴家熊老师以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轻启序幕,琴音仿佛西北的风,吹拂过巴黎古老的石墙。随后几位琴童轮番上场,虽然年纪尚小,但指尖奏出的旋律却饱含真挚情感。他们弹奏的不仅是巴赫、克莱门蒂、莫扎特的名曲,更是在音乐中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那份稚嫩勇气。 接着,李艳老师的二胡以悠远之音缓缓铺展东方意境;兰英姐的清唱无需伴奏,却如泉水涌出,柔中带透;而气舞表演,则以身体的呼吸与空间对话,轻盈如风。与此同时,角落中升起的,是手冲咖啡与中国茶的香气,混合着古墙的石灰味和宣纸的墨香,形成一种感官上的“慢节奏呼吸”。 而刘平老师的“心流”系列画展,在视觉上完成了这场夜的静谧核心。她的作品以圆形宣纸为底,融合东方“天地人”哲思与法式色彩的自由挥洒,更有部分画作直接以文夹挂在石墙之上,素颜上墙,古朴天成。画与石,不是衬托关系,而是彼此照见。 这一切,不是谁为谁服务,而是彼此成全。艺术与日常、中与西、音与画,不再是拼贴的拼盘,而是共生的生态。 二、柴米油盐的质地,如何成为琴棋书画的底色 琴棋书画,在传统语境中,是文人精神修炼的四艺。琴是听觉的修炼,棋是逻辑的演练,书是气脉的节奏,画是视觉的留白。这四者虽属不同媒介,却都指向一个目标:让人在天地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LePont画廊当晚的展演正是这种“通感”的具象呈现。孩子的琴声、舞者的律动、画作的线条、空气中的茶香与咖啡香,不用语言解释,彼此间已构成一场沉静的共鸣。就连观众的坐姿、呼吸、眼神,也都仿佛被牵引进一种整体节奏中。 风雅,不是精英的专属,也不是艺术殿堂的象征。它可以藏在一杯热茶里,一句清唱中,一个孩子用力按下的琴键中。柴米油盐从未庸常,它只是等待被看见、被理解。而琴棋书画,正是给予这份日常以精神升华的路径。 三、文化融合的高境界,不是“合并”,而是“照见” 文化的交流,从来不应是同化,而是互照。这场音画之夜恰恰提供了一个动人的范例。 刘平老师的作品不强调“中式”或“西式”,她只忠于“心流”的内在节奏。而巴黎这座城市、这片石墙,也没有刻意“配合”什么,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安静承载。两者交汇,不是为了让谁变得更像谁,而是彼此完成一种对话。 气舞表演亦如此:东方的“气感哲学”与当代表达方式并存,不是矛盾,而是拓展。画不必标明“这是什么流派”,舞者不必交代“这是哪个文化”,但观众依旧懂得——这是一种属于人类共通感知的“动情”与“沉静”。 四、风雅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是一种审美标签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噪音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太习惯于消费艺术,却忘了艺术本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而非逃避工具。 LePont画廊的这一夜,之所以动人,并非因为节目多“惊艳”,而是它让人在自然的氛围中回到了“被艺术安顿”的状态。人们不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主动的共鸣者。 茶水微温,咖啡尚热,画纸轻颤,琴声清淡,孩子们的笑声和大人的眼神一起交织成一幅柔和的画面。这种风雅,不依赖昂贵的器物,也无需任何标签。它只是——一种不急不躁的在场感,一种认真地对待眼前之美的生活方式。 尾声:当文化不是“展示”,而是“发生” 从当晚六点开始,LePont画廊便渐渐热络。演出结束后,已是十点半,孩子们仍围着钢琴迟迟不愿离开;家长们三三两两站在门口,与朋友交谈,望着墙上的画、感慨着音乐的余韵。没有谁着急归家,没有人匆匆散场。 这,便是文化融合真正的魅力:它不是被安排好的“节目”,而是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它不是讲给别人听的“理念”,而是一种让人愿意停留、安住、沉下心来的温度。 艺术不需要逃离生活,它原本就在生活里。正如那位观众在一幅素挂的圆形水墨画前轻声说道:“这一幅,像极了我小时候窗外的月亮。” 柴米油盐不再只是生计的代名词,琴棋书画也不再是“风雅的包装”。它们在这一夜,于巴黎石墙与东方茶香之间,悄然融合,恰如那句被默默印证的箴言: “音是线,画是面,而心,是唯一的语言。” 心流画展:3 rue de montmorency 75003 paris 即日起到7月10日止。欢迎光临!(作者 钱海芬)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