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物件,一旦与你的生活产生连接,便不再只是“物”: 它成了一段记忆的锚点,也是一种人情的回声。 几年前,在兰英姐的牵线下,我得以收藏了让我至今珍视的物什——几把老椅子。它曾属于钱直向先生,一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中虽不显赫,却有其独特地位的人物。他是李石曾先生的机要秘书,是那个时代极少数深度参与中法交流、文教事务的人。 李石曾是谁?他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也是著名的“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二十世纪初,中国一批抱持理想的青年远赴法国,一边打工一边求学,尝试用知识与劳动改变命运。他们当中,后来出了不少改写中国命运的名字:邓小平、周恩来……而钱直向,正是在李石曾身边,处理各类机要信件、组织事务的得力助手。 这几把椅子,就是在钱先生的家里,见证过许多文件的起草、会谈的记录,甚至,也许听见过那个年代青年的理想与叹息。 那是有历史、有重量的椅子。厚重的硬木,靠背上雕着两排小珠珠,两只对称的圆形图案像静默守候的眼睛,一看就知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旧物。它靠得笔直,像一位温文而坚毅的长者,静静地守在我的桌前。每当坐上去,总觉得背也不自觉挺了,仿佛坐进了一个讲规矩、讲气质的时代。 然而,时光终究会留下痕迹。椅座上那层藤条早已有的断了、有的塌了。我舍不得换,却也不知从何修起? 有一次,与在巴黎的爷叔闲聊,说起这件小事:我说这椅子虽旧,但来历不凡,坐着虽不舒服,却实在不忍更换藤面。说完也就忘了,没料想——听者有心。 今天,爷叔突然让他的儿子驾车来我家,带来五张与那老椅木质、色泽几乎一致的凳面及所有的配料。没多言语,他就一张张替我装了上去,动作细致如雕花般。 那一刻,我坐下去,藤面贴合得恰到好处,柔中带劲,仿佛那椅子从岁月深处重新苏醒,稳稳地托住了我。 装椅子的间隙,爷叔的儿子还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家具的讲究。他说,元代的家具比明式更具气势——结构厚重、比例大气,是那个时代胸襟的体现。他又说,中国人讲“第一把交椅”,不仅是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对坐姿、对人身位置的一种深刻隐喻。 我听着,轻抚那张重获新生的老椅,忽然就明白:这“第一交椅”不在高低之分,而在于它承载过怎样的人、怎样的故事。它从钱直向先生的书房,走到了我今日的案前;它坐过岁月的风霜,也坐过人情的冷暖。 如今,它依旧静静倚在我身边。我每日坐下写字、读书、喝茶,感受到的不只是身体的安稳,更是心底的一种踏实——它提醒我,人的生活虽平凡,但如果能坐在承载过情义、历史与温度的椅子上,那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也都值得纪念。 有时候,一把椅子,就是一段人生的注脚。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