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025年7月12日,巴黎沉醉在中餐的香气里,幸福楼座无虚席、掌声笑声不断。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中餐推广走进巴黎”味觉盛宴,将中国27位大厨的南北风味汇成一曲味觉“交响乐”,让华侨感怀乡愁,也唤起了深厚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更难能可贵的是,盛宴之外,中法餐饮界围绕教育、研发、人才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共识,让中餐走向世界的脚步不仅留在餐桌,更迈向行业、文化与未来。 当筷子遇上红酒,当“舌尖上的中国”邂逅“米其林的法兰西”,中餐走进法国、走进欧洲,恰逢其时。今天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的饮食文化,也拥有庞大的海外华人市场;而欧洲多元、开放的文化土壤也让中餐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无论是唐人街的市井烟火,还是米其林榜单上的高端中餐馆,中国美食已遍布欧洲大街小巷。近年来,小龙坎、涨格等火锅品牌也风靡巴黎,不少门店一到晚高峰便大排长龙,成为巴黎年轻人和食客朋友圈里的“必打卡”之地。作为“美食之都”,巴黎汇聚了全球的顶级餐厅与潮流小馆,对创新和异域风味尤为包容,为中餐的扎根和流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走出去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让中餐以更高水准、更深文化力“留下来”,融入当地、赢得人心。 事实上,法国七十多万华侨华人百年来一直把餐饮作为支柱产业,2019—2024年短短5年间海外中餐厅激增近30万家。相比国内饱和的市场,3万亿元的海外“增量”孕育着更多可能。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中餐出海不再只是夫妻店或作坊式小馆,而是朝着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努力打破长期以来“有品类、无品牌”的困境。 当然,要成长为真正的全球品牌,中餐仍有“三座大山”需要跨越:供应链、本土化和标准化。麦当劳用十年在中国建立稳定的土豆供应链的经验值得借鉴;熊猫快餐通过本土化改良中餐、解决标准化难题的实践也为人称道。未来,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餐终将实现“正宗”与“本土”的平衡,走向更高端的发展之路。 中餐出海,说到底是文化出海。饮食承载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肯德基卖的是炸鸡,却传递出“自由随性”的美国文化;中餐要实现从“出海”到“出圈”,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国故事的柔性载体。这场始于味蕾的全球化征程,终将在文化繁荣和产业升级中书写新传奇。 当筷子遇上红酒,是文化的碰撞,更是味觉的融合。我们期待有更多像幸福楼这样的盛宴,让中国美食香飘世界,成为跨越山海、联结人心的桥梁。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通过一双筷子、一道家常菜,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餐推广走进巴黎”不仅是一场美食盛宴,更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形式。它以味觉为纽带、餐桌为桥梁,既满足了华侨华人的情感需求,也打动了法国民众的味蕾和心灵,更为中法餐饮业界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样的形式应当坚持做、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让中餐走出去、留下来、融进去,真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法国侨报 钱海芬)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