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源新闻) 先富带后富,迈步共富路。 据统计,新世纪25年来,丽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7960元、2590元增加到61629元、33000元,分别增长6.7倍、11.7倍,均跻身全国前40位,倍差从3.07缩小至1.87。 丽水始终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发扬革命老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深入实施系列工程,创新实践多项改革,实现了从基本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逐梦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丽水加快构建“强城”“兴村”“融合”发展体系,奋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蹚出了一条有特色、可推广的路子。 贾恒 摄 聚人兴产 以产强城 老区振兴,产业是关键,人才是支撑。 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态是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发展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秉承“生态就是经济、经济必须生态”的理念,丽水一盘棋统筹市域生产力布局,深入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变革实践,推动生态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2024年,丽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产值1872.2亿元,同比增长16.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产值增速7.9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产值的比重为74.8%。 丽水将“双招双引”列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接项目,各地各部门“一把手”积极“走出去、引进来”。2024年全年,丽水引进了210个亿元以上项目,其中制造业项目171个,占比超80%。在“工业强市”战略引领下,2024年丽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 在人才招引方面,丽水通过实施人才科技新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改革,完善人才招引、培育、服务等闭环体系,截至2024年,实现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51.1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35.88%,提前实现“十四五”任务目标。 同时,紧密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和市场导向,丽水以“合伙人”机制激励优秀人才最大化共享,建立囊括1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的全市“共享人才池”,实施“企业出题、组团解题、产业转化”的人才“组团式”共享。 2024年,丽水位列《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50强中的第40名,比2023年排名提升7位,是所有上榜城市中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 丽水山地占比达88.42%,地理的纹路切割了县城、乡村,但同时也形成了丽水一城一色、一村一品的特质。莲都精密球阀、缙云机床、龙泉汽配、庆元铅笔……立足资源禀赋,丽水深层次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建强产业支撑有力、空间布局合理的“县城一中心镇一重点村”发展轴,为共同富裕铺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质。 运营发力 市场活村 革命老区不少乡村,存在要素散、布局乱、规模小、渠道窄、主体弱等老问题,同时面临如何适应新的要素配置方式、业态发展模式等新问题。 这些问题,是老区共同富裕路上的“拦路虎”。解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性解法。 无运营,不乡村。 丽水选择以市场化思维创新乡村发展模式和运营机制,探索“强村公司+合作社+共富工坊”联农带富改革。 2017年,丽水立足山区实际,在全省率先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强村公司”,目前,全市9县(市、区)和173个乡镇(街道)已实现组建县乡两级“强村公司”全覆盖。依托乡镇强村公司,丽水统一流转乡村闲置、零碎的山林田地和房产资源,推动共富合伙人通过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与村集体开展深度合作。此外,丽水全面构建“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村企民”利益联结模式,鼓励合伙人领建“共富工坊”、担任强村公司经理人。 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为核心,丽水自主创建、精心打造“丽水农三师”乡土人才品牌体系,从涉农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中选拔人才,加快培育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农作师、农匠师、农商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实用人才近10万人,其中经系统培训的“丽水农三师”近4万人,他们已成为全市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领头人。 自2024年“我在浙丽有个村”乡村振兴共富合伙人活动开展以来,丽水累计推介村庄315个、招募合伙人530名,落地项目431个、资金10.1亿元,推动143个村实现社会投资“从无到有”。 运营乡村,聚链才有实效。丽水乡村运营最关键的突破,在于借鉴工业产业链式发展模式,打造串联“市场+运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的“黄金链条”。 “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溪头村是近现代龙泉青瓷传承地。依托文旅资源,溪头村每周开展“不灭窑火”龙窑烧制活动,以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传统龙窑点火、开窑等场景,推出美丽村庄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周边16个村、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让“一盘菜”变“一桌菜”,“过路游”变“过夜游”。2024年,溪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93万元,年吸纳游客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00余万元。 城乡融合 一体提升 跨山统筹,破解空间发展桎梏。 丽水以系统性改革,统筹推进全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跨山统筹富民安居等改革,促进城乡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深化市域一体化改革,丽水聚力构建跨山统筹、竞合共进的发展格局,健全市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三江口”协同发展区推进中心城市“一脉三城”联动发展,全力打造市域发展“火车头”,打开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自2000年以来,丽水先后实施下山搬迁、下山脱贫、大搬快治、大搬快聚、跨山统筹富民安居等重大工程,让近60万名山区群众远离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融入城市里的现代化社区,开启了新生活,形成了山区城市异地搬迁县域实践丽水模式,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城乡共富,交通先行。 长期以来,交通困境始终是革命老区发展的棘手难题,不少群众戏言“交通一天不便,发展步步受限”。 1998年,金温铁路开通,丽水步入“铁路时代”;2005年,金丽温高速全线通车,丽水进入“高速时代”;2015年,丽水进入“高铁时代”。随后,丽水提出构建“铁公水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接沪融杭连闽通粤的浙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航向远方”“飞往高处”,成为老区人民新的期待。 今年5月,《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正式施行。实施意见锚定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国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省,内河航运发展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有着瓯江航道的丽水,无疑迎来了新的机遇。 今日,丽水机场迎来首航,丽水正式进入“航空时代”。作为丽水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丽水机场架起了一条联通内外、跨越山海的“空中走廊”,为构建“国内3小时、省内1小时、市内1小时”交通圈奠定坚实基础。激活文旅产业动能、提升城市开放能级,“绿色发展标杆地、秀山丽水活力城”的城市IP,将随丽水机场这一“山中飞鸟”跨山越海、愈发动人。 服务下沉,城乡共享。 围绕托育、教育、卫生、就业、文化、体育、养老、助残等8大公共服务领域,丽水深入推进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为近40万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带去便利服务。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64辆“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累计出诊车次4.03万次,行驶里程176万公里,总计服务177万人次,在线医保结算近2780万元。 丽水在全国首创“流动供销致富车”模式,203辆“流动供销共富车”覆盖90%边远山村,形成“收购—加工—销售”闭环,户均增收2.8万元。集成1480辆“流动便民共富车”,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年服务超3000万人次。 城乡居民收入跃居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首位,农民收入增速全省“16连冠”,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全省“9连冠”……丽水的探索深刻证明,老区从来不是共富的“洼地”。 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产业,市场活水润泽千村万户,城乡鸿沟在制度创新中弥合,浙西南红土地上的共富之路,正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先行示范。
编辑 李建波 责编 吴俊 审核 刘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