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的夢很小 讀了一篇百川的長文,覺得蠻接近自己剛到巴黎時住在樓頂房裡的心情,節錄如下: 「 我在巴黎发现一个残酷真相:为什么法国人宁愿住二十平米的公寓,也不愿离开市中心? 朋友的鍋居空間極狹窄,可是从那扇小窗望出去,彷彿整个巴黎都在脚下。 巴黎人不管什么叫「理想居所」,他们只知道,走下楼就是面包店,转角有花店,五分钟能到塞纳河边,十分钟能坐在卢森堡公园的椅子上喂鸽子。 速度、便利、生活一一这就是他们要的全部。 我的邻居是个老太太,八十岁了,住在15平米的房间里。每天下午三点,她会穿上她最好的裙子,戴上珍珠项链,去楼下的咖啡馆坐上一个小时,点一杯浓缩咖啡,看書讀报,和认识了幾十年的服务生聊天。 「 为什么不搬到郊区去呢?」我问她,「那里房子大,空气好。」 她看着我,眼神里有种巴黎人特有的怜悯。「 亲爱的,生活不在别处,就在这裏,在这条街,在这个转角,在我每天经过的这些地方。」 他们的富有不是平方米,是时间,是可能性,是随时可以下楼买一束花、看一场展览、在河边散步到深夜的「自由」。 巴黎人的梦不一样,他们的梦很小,小到可以只有15平米。却又很大,大到包含整个城市。 他们不需要拥有一个大房子。因为整个巴黎都是他们的客厅。 咖啡馆是书房。公园是後园。美术馆是画廊。塞纳河是阳台。 宁愿蜗居的巴黎人,不是因为买不起大房子,是因为他们知道,生活的丰富不在于佔有多少平方米,而在于你能在十分钟内,接触到多少种可能性。 文化、艺术、美食、社交、历史 一一 这些东西,你没法搬到郊区去。 所以他们选择留下,在这些狭小的、昂贵的、不方便的公寓里,因为推开门,巴黎就在那兒。 不是作为一个地名,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這兒有密度、强度、浓度。这就是巴黎人心目中的城市所能賦予的诗意。 我坐在这个破旧的咖啡馆里,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巴黎人,他们提着长棍面包,脸上带着那种奇特的满足。 我突然觉得。他们不是住在二十平米的公寓裏,他们是住在巴黎裏。而巴黎,从来就不能用平方米来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