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标题:
日本对华强硬的背后:政治碎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我心狂野
时间:
2012-7-25 19:31
标题:
日本对华强硬的背后:政治碎片化
日本对华强硬的背后:政治碎片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6日 01:45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陈晓晨 梁健
推动钓鱼岛所谓“国有化”,声称日美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对撤换驻华大使“暧昧”不明,涉入南海争端……近来,日本频频作出对中国不友好的举动。昨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还首次正式表态,支持部分日本议员登上钓鱼岛。
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对华强硬的调门不断提高?
回答这个问题,要透视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日本国内政治的“碎片化”加剧了对华政策的强硬。
民主党内“左中右”三派并立
随着小泽一郎出走民主党、另立新党,日本政治正在经历一个混乱时期。可以用“碎片化”形容这种混乱。
原本,自民党独大日本政坛55年,对内靠派阀协调实现政府更迭,对外则保持稳定。不过,这种稳态在2009年被打破。民主党实现了政权更替,上台执政。
然而,民主党上台后,并未成功形成稳定的执政。鸠山由纪夫和菅直人都是短命首相。现在的野田佳彦支持率也一路走低,更多被视为过渡性人物。
更关键的是,民主党虽然上台,但日本并未建立稳定的两党制。这主要是因为民主党内也是派阀林立,是一锅政治观点各异的大杂烩。在意识形态方面,可以说民主党内左、中、右三派都有。三派的政纲在对外政策上差异明显,特别是在对美和对华政策上。
民主党内的“左派”以鸠山由纪夫和菅直人两任首相为代表,主张发展对东亚的外交,包括对华关系。特别是鸠山任期内主张推进“东亚共同体”,认为日本应当融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认为日本的出路在亚洲。不过,鸠山在美国和国内民众的两面夹击下黯然下台;菅直人更是生活在前原诚司的阴影下,无法施展其真正的外交意图。
“中派”以民主党前党首小泽一郎为代表,主张“等边三角形”,即对美国和中国等距离外交。小泽本人与中国渊源很深,与美国也打了很多年交道,为政现实,深谙平衡之道。不过,他一直未走到前台。
“右派”以日本前外相前原诚司为代表,而背后可能还代表日本新兴的“松下流”的主流对外认知。这一派强调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实际上就是成为大国,重视维系日美同盟,对华则比较强硬。他们实际上主导了菅直人时期的日本外交。现任首相野田佳彦则是前原诚司的“松下流”同门。
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政客聚在一起,注定了民主党的基因就是碎片化的,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月11日,小泽一郎另立了“国民生活第一党”,正式宣告了民主党的分裂。日本政治进一步碎片化。
政治动荡与“美国之手”
这种“碎片化”影响了日本对外政策的走向,使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趋向强硬。
首先,随着“左派”下台,“中派”出走,民主党从一个貌似革新的政党,一步步滑向一个保守政党。新老保守派当道下,中日关系难有大起色。
其次,“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由于缺乏政治权威,一些人靠哗众取宠当道。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其实,这类人未必有明确的政纲。但是,在缺乏权威的时期,他们就靠着吸引眼球博取关注。而吸引眼球的方法之一就是针对中国制造事端。
其三,由于缺乏权威,决策者更容易受到舆论和所谓“民意”的左右,决策非理性因素增多。本来,日本保守派当政是主流,革新派当政才是异数,中日关系在保守政权时期也曾有过“蜜月期”、“破冰期”等,这本不是问题。石原慎太郎的各种极端言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原本也不是问题。但是,日本的“民意”与舆论给了对华强硬派以滋生土壤,压缩了对华谈判妥协的余地。舆论压力如海啸般强大,推着日本政府如浪尖一般,明知前方有危险,还要义无反顾地扑向礁石。
其四,日本政坛碎片化,使“美国之手”更容易操作。今年1月,美国发布新军事战略,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拉住日本、遏制中国。这提升了日本的地缘战略地位。因此,美国比以前更关注日本国内政治,并施加影响。美国人也许不喜欢小泽,但一定喜欢他另立新党。日本政治越多元,美国的施展空间就越大。上述的右派当道和对华“民意”,背后都有美国的运作。而美国的一大目标就是限制中国的崛起速度,同时将中国的发展纳入美国的轨道。
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要观察日本政治的“碎片化”倾向,透视中日关系交恶的背后因素。必须承认,我们过于倚重老一代的日本友人和对华友好团体,对新生代的中年政客太缺乏认知,对他们的思想体系了解太少,必须要及时补上这一课。同时,要把中日关系放到日本政治嬗变和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大趋势下,做好再次进入“冰期”的准备。
欢迎光临 法国侨网 (https://franceq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