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标题: 中法版山楂树之恋:苦等50年 [打印本页]

作者: faneuro1    时间: 2012-8-3 11:01
标题: 中法版山楂树之恋:苦等50年
       中法版山楂树之恋:法国美女苦等50年换来与中国小伙共度一生



       57年前,法国女孩和中国小伙在西子湖畔定情,却最终无奈分离。

       57年后,法国奶奶和中国爷爷终于修成正果,在中秋前一天喜结连理。



      他俩不是黄昏恋,他们相知相恋于风华正茂时候,却不得不分离半个多世纪,跨洋相望相思,直到5个月前的一封信,让她从法国里昂飞奔到中国厦门,与他重续50多年前的情缘。她说:“我一直未嫁,里昂第三大学的学生和同事都不相信我没有人追,可是我跟他们说:‘我这辈子只有一个人爱过我,他一直住在我心里。’”这个人就是写信的人,曾经是她的学生,如今是她的丈夫。新郎是厦门人,叫袁迪宝,新娘是法国人,叫李丹妮,他们把家安在了厦门。有人说他们的爱情是厦门版的《山楂树之恋》;还有人说,与他们相比,《山楂树之恋》是小巫了。

  相知相爱于西湖畔
  
  
         1953年,厦门鼓浪屿,25岁的袁迪宝与黄秀雪举行了婚礼。一个月后,袁迪宝赶赴杭州的浙江医学院读书。在学校里,也许是因为每次俄文成绩都拿满分,袁迪宝引起了俄文老师李丹妮的注意。

         李丹妮的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丹妮在北京出生,毕业于浙大中文系,精通法、英、俄、中文的她,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混血儿的美貌和聪明,在她身上显露无遗。一个飘着雪花的早晨,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宝冻得瑟瑟发抖。下课后,丹妮悄悄递给他一个纸包。袁迪宝打开一看,是一件蓝色毛衣。暖意和爱意,将寒冷挡在了窗外和心外……






无奈分离半个世纪

          然而,两人相知相爱却无法相恋相守。有一天,袁迪宝鼓起勇气,把自己已婚的事实告诉丹妮。虽然极其痛苦,但丹妮仍希望袁迪宝能跟她一起去法国,只是袁迪宝不忍抛弃发妻。1955年,袁迪宝所在的卫生系被合并到华西医科大学,他只能随学校去成都。分别时,丹妮剪下一缕金发,脱下戒指,交给袁迪宝。1956年4月,丹妮随父母回到法国。两人这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一开始,他们仍旧以书信频频往来。

         但文革开始,两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处。有朋友告诉丹妮,再给袁迪宝写信会害了他,从此,书信也中断了。袁迪宝的姐姐也将丹妮的信连同丹妮的金发、戒指都小心烧毁。

         音讯全无,两人的情意只能存心间。
  

        这头,袁迪宝只能以每次出差杭州必到丹妮的旧居前徘徊来寄托思念;那头,丹妮频频看旧信并虔诚祷告来排解感情。他们都以为,这段缘分已了……

迟到的信重续情缘

       多年以后,袁迪宝的发妻离世了,而在法国的李丹妮也一直未婚,只是失去联系多年,他们的心中都住着彼此,却都不知道心中的“她/他”是否还在世,直到2010年。

      “今年春节表哥来拜年,说起:‘舅舅年轻时是个大帅哥,在杭州读书时还差点娶了个外国老师呢……”袁老的三儿媳欧阳告诉记者,“我向公公求证,果然有这回事!我劝他说:‘为什么不再写信给丹妮,以前你怕妈妈伤心,现在她都去世十几年了’。我公公终于行动了,他花了几个晚上,写了相同内容的5 封信,寄向曾经熟悉的地址。”

       5月1日,袁迪宝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第一封法国回信,里面是3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夹着一张彩照。袁迪宝端详着照片上的人,再看看那熟悉的中文笔迹,不禁老泪纵横……

白发牵手共度余生

      “之后,我们开始重新书信往来,有一次我告诉他,我每天会与修女们见面,我打算最后到修女那儿终老。‘终老’这个词让他很心痛,他就让我到厦门,跟他团聚。”丹妮说着,手被迪宝紧紧握着。

       2010年9月18日,厦门机场,袁迪宝捧着55朵玫瑰,他的三个儿子各捧着一束鲜花,在国际到达厅翘首张望。走向出口的丹妮心情紧张激动,她不断问陪同的欧阳:“我第一句话该说什么呢?”话未落音,两位耄耋老人便相拥在了一起……

      9月21日,他俩走进了厦门市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9月26日,儿子儿媳们以及孙子们为二老举办了隆重的婚礼。直到现在,丹妮还觉得像做了一场梦,她说:“我忽然又有了一个家!感觉非常非常好!儿子儿媳们都对我非常好!”

      在里昂,中法事务协会献给丹妮80岁生日的《混血儿》(由丹妮口述,一位记者笔录)一书已经出版。书里记录了丹妮一家的中国传奇,对于丹妮的中国之恋,只是一笔带过。如今,丹妮和袁迪宝有一个心愿,不仅把书翻成中文,而且把他俩的这段故事写进去。


情书选摘:

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

       亲爱的丹妮:接到你的信我激动万分,认为这是一个奇迹……我倒在床上,求上帝给我启示,最后想到了,50多年前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离别50多年后,再让我们相见也是要我来爱你的……

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亲爱的迪宝:你的来信收到不少天了,没有及时回信的原因很简单,我反复不停地看,一遍一遍地看,就怕忘了重要的某件往事,信难以释手,而且想得很多很多……两年来,因为常生病,我开始整理东西了,特别是书信和照片。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我的儿、媳、孙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尊敬


       亲爱的丹妮:接到你的来信后,我日夜思念着你,只有默默唱歌,纾解心结。你独身至今,信物也留存至今,请原谅我的负罪感,我们要重生。如果你愿意,来厦后我们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你来和我们同住,我的儿、媳、孙一定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尊敬的。

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

       亲爱的迪宝:你寄来的照片放在我书桌上,不论我在做什么,我不时都会过来看那张照片,你的微笑没变,还是那么甜蜜,你第一次来上课也是这个微笑……虽然50多年没见面,没有聊了,今天通过文字,感觉面前的你还是当年的你。你那封信我看了后,成千成万的音调、诗句、色彩涌出心头,这种美感我早以为是不可能再出现在我的余生里。深夜了,我坐下朝天看月亮和星星,我朝天看莫不是想看到你吗?我深知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一样。

中法版山楂树女主人公

李丹妮说,作为混血儿,自己小时候挨了不少白眼,被同龄的孩子喊了很多年绰号,每天放学回家都大哭。丹妮的妈妈告诉她:“孩子不要哭,混血儿很好啊。你看,你爸爸是中国人,这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你妈妈呢,是法国人,又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你是难得的一座桥梁啊!”李丹妮一辈子都没有忘记母亲的这段话,也一辈子都在实践母亲所说的“桥梁”的作用。

  李丹妮的平淡和充实,源自一所学校,叫中法大学,在法国里昂。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有个中法大学,在法国里昂则有个中法大学海外部。中法政府当时很支持这个计划,中国的年轻人很需要通过这所大学有赴法学习的机会。但随着战争袭来,40年代由于没有经济支撑,中法大学接收中国留学生的项目终止了。

  后来,中法大学重建,成为中国学生赴法求学的通道。因为懂中文,又深谙中国的情况,她担任中法大学秘书,李丹妮跟中国再次建立起联系。

  李丹妮包揽了中国学生赴法国留学的全部具体事务的处理,如收护照、买机票、办居留证和医疗保险等。因为李丹妮为中法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努力,法国政府授予了李丹妮骑士勋章荣誉。


大学生对话浪漫“奶奶”

  “做人永远不能失望。”在一场特意安排的座谈会上,李丹妮面对浙大一群足以做她孙子、孙女的年轻人如是说。丹妮左右手的无名指上,各套着一枚戒指,她说这是今年结婚后新添置的,她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有学生问这位异国“奶奶”,之前的50年苦么?她否认了。她说,那不是一段哀怨的日子,有期待,也很充实。

  1953年,刚从浙江大学外文系毕业的俄文老师李丹妮,在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前身)认识了比她小一岁袁迪宝,两人互相爱慕。但当时袁迪宝已有妻室,所以他们只把这段感情埋藏在心中。1956年,李丹妮随父到法国。起初,他们还用信件互相联系着,后来彻底中断了。此后近三十年,他们彼此不知道对方的情况,而这几十年,李丹妮孑然一身。



作者: faneuro1    时间: 2012-8-3 11:02
凄美的爱情故事




欢迎光临 法国侨网 (https://franceq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